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马扎……2017年一波又一波的共享热潮袭来,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但退场者很快出现。此前,已经有几家共享单车企业宣布停运,近日,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也宣布退出市场。对此,互联网分析专家指出,尽管有多种理由证明共享充电宝等产品很难成功,但是仍然有资本冲进市场,因为他们并不在乎这个项目是否能做成,而是将它披上共享外衣卖给下家变现。
共享模式,绝对是当前社会创业浪潮中最火的概念之一,这从大量的创业实践案例中就可见一斑,其甚至引发了一种幻觉,仿佛任何创业项目,只要借共享外衣包装一番即可“点石成金”。可市场从来不会撒谎,这次退场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不是第一个倒下的共享创业企业,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只是,若仅因为结果失败了,就认为这种创业尝试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报之以“幸灾乐祸”,其实大可不必。
创业本就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为,这个领域也向来讲究“成者为王”。人们在关注共享单车的成功时,往往都忽视了在少数崛起的代表性企业背后,都曾有无数的退场者。这些退场者从结果上看无疑是失败的,但某个共享模式的成功和成熟,却离不开大量“失败者”的探索。尽管说共享充电宝市场在一开始就遭遇怀疑,但作为市场的一种自发性尝试,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谁也不能先入为主就完全否定其“试错”的权利和成功的可能性。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一定的失败和探索,其实是创业者与资本对于市场风险判断的一个必要的学习过程。所以,从创业模式看,共享充电宝市场或确实不容乐观,但放在整个社会的创业浪潮中,像共享充电宝这样的创业尝试,未尝不是一种必要的铺垫。大量的创业试验,本身是社会创业活力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活力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尽管也可能意味着高失败率,可谁也无法通过“计划”思维来精准确定某项创业的成功几率,这正是市场的魅力,也是创业的魅力。
共享经济领域的退场者增多,这确实对创业者和资本都是一种现实的风险警示,也证明共享领域的创业正进入更为务实的下半程,投机者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但在社会意义上,也要警惕以“唯结果论”来看待和衡量创业的正当性与价值。新经济背景下的创业较之于传统创业,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借助于技术力量实现了创业边界的无限扩张。对于敢于尝试的“冒险者”,即便失败了,也该有着适度的宽容。而这,也是社会创业环境的一部分。
一个创业项目能否成功,理念是一个方面,其他还包括融资、运营、市场环境甚至运气等诸多因素,远非如旁观者所想的那般“想当然”。所以,从认知论的角度,旁观者也该克制对退场者的揶揄,避免拿结果来揣摩创业者的创业初衷。当前的共享经济市场或许确有虚火,但浇灭虚火的不该是道德评判,而只能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