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不放弃,自闭症患者成治疗师 昨来宁分享成长故事
“我5岁才开口说话,到十二三岁时,仍无法和外人正常交流。”14—15日在南京召开的第八届爱德自闭症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美国的自闭症治疗师凯利·隆登伯格曾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她与大家分享了自闭症伴随她一路成长的故事。
2017年33岁的凯利,大大的眼睛,与人交流时流露着羞涩的表情。她说,在她还很小时,她就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不能开口说话,不知道怎么跟人交流,别人习以为常的声、光、电对她而言是过强的刺激,甚至有时别人的呼吸声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噪音。后来她遇到了同样患有自闭症的人,才明白原来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
凯利现在是美国Riverside县教育局自闭症计划的教学助理,这个工作她已经做了15年。目前她仍然一边工作一边在斯坦布里奇大学学习治疗知识。“我选择做治疗师,是因为我知道自闭症患者的很多感官上的感受,我想帮助他们。”凯利告诉南京日报记者,比如自闭症患者更容易接受图像的思维,而不是语言;陌生人与他们靠近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暴躁。她每天与中度、重度自闭症学生一起,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在凯利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她很大帮助。像叠毛巾这样的小事,普通孩子也许很快就能学会,但她的父母耐心教了她相当长一段时间。再后来父母帮她学会了提前规划,怎样完成既定目标,比如,从家独自走到小区门口,独自去学校。如今,她已经可以自己开车去学校。她特别想对所有自闭症患者和他们的父母说:“永远不要放弃,只要努力,他们就能适应社会。”
近20年来,江苏省自闭症发病率上升了百余倍。此次研讨会邀请到全球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到南京进行公益性报告和演讲,将最新最权威的自闭症研究成果、教育康复技能和社会支持方案带给与会代表。研讨会由爱德基金会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主办。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柯晓燕告诉南京日报记者,一些中度轻度的抑郁症患者如果干预及时,以后可以正常上学工作,融入社会,所以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在6个月还不能与人愉快地互动,1岁还不能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18个月还不能跟着大人的指令进行简单游戏,那家长就需要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