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新常态下,苏州以机制创新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和谐劳动关系支撑制造业转型
2015~2016年度苏州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园区评选结果近日即将公布。与往年不同,2017年的评选苏州市首次引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参与,探索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这也是苏州提升对企业和区域劳动关系监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苏州是国内第二大制造业城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4万亿元,拥有各类市场主体112.8万户,从业人员近600万,经济体量大,劳动关系协调任务重。”苏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密集型企业加速关停并转迁,带来裁员减员现象多发频发,劳动者利益诉求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倒逼职能部门从机制上创新来应对这些问题。
实际上,在经济新常态下,多种诱发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因素也逐渐凸现出来。除了企业转型带来的减员裁员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苏州涌现出的大量小微企业,由于部分企业缺乏人事管理经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
“如今,90后甚至00后劳动者已经进入职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由最初的基本权益保障,逐渐转向对‘体面劳动’的追求,比如正常休息休假、薪资定期调整、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等。” 苏州市人社局劳动关系与监察处副处长张鑫说。此外,随着用工主体发生变化,比如外卖、家政、快递等行业的用工灵活性较强,对于其从业人员和企业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较难界定,也给和谐劳动关系带来挑战。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苏州首先探索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监测“三色”预警机制,实施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把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欠缴社会保险费等9类劳动用工重大事项作为重点报告内容,实施风险评估、监测预警、跟踪指导,将劳资纠纷隐患化解在源头。
“企业如果要进行关停并转等重大行为,必须提前上报情况,然后我们将提前介入,协助企业做好员工安置安抚工作。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创业园、写字楼等场所的上报和排查,了解企业的水电费、物业费收缴情况,从侧面分析企业运转情况,如果该企业已经出现交费停滞,那么企业下一步很有可能会出现损伤员工利益的现象,这时我们也会进行预警。”张鑫说。
据了解,这一强有力的预警机制得以顺利推进,背后离不开苏州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的深入推进。目前,苏州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到位、责任到人的建设要求,全市建立一级网格107个,二级网格753个,配备兼职监察员276人,协理员882名。网格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介入简单纠纷调解和处置,年均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通过与小微企业签订“人力资源助理服务协议”、发出“重点联系用工情况体检报告”和“规范用工建议书”,帮助企业纠正违规行为,指导单位健全规章制度,切实发挥服务指导、监测预警等前沿功能。
从“救火”到“防火”,苏州从源头上构筑起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防控机制。而为了更加合理、科学、公平的评估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苏州还在去年推动苏州工业园区首创研究发布苏州劳动关系和谐评价指数,借鉴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确定劳动关系和谐指标和权重,其中一级指标3个,包括效率、公平、发言权,比重为3:3:4,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74个,提高了对企业和区域劳动关系监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填补了当前国内劳动关系和谐指数理论性缺乏的空白。这样一套评价体系的建成,也将推动区域性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活动由工业园区向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创业园等拓展。
此外,苏州各级人社部门还围绕企业工资、劳动保护等工作,配合工会部门引导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强化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协商制度。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2015年,人社部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鼓励园区在探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先行先试”。目前,该区企业已基本建立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90%以上企业有固定调薪时间,近5年来职工工资年均增长8.7%,一线职工基本工资增幅普遍高于全体职工。
随着劳动关系预警、监察、评估等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苏州和谐企业遍地开花,以点带面效应显著增强。目前,苏州全市共有4392户企业获得A级劳动保障信誉单位称号,282户企业获得苏州市2A级以上劳动保障信誉单位殊荣(其中4A级22户,3A级70户,2A级190户)。全市共拥有市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园区)1460家,其中136户企业被评为国家和省级的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数量在江苏省位居第一,为苏州经济顺利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