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左军:走好基层路 富民有出路

国际在线2017-09-20 19:45:37

  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消息:左军是连云港市灌云县县委书记,任职期间,一直关心着灌云县的脱贫工作。近日,左军带着“富民增收,全面脱贫”课题,深入走访基层村组,和干部群众一起探究问题、谋划思路,得到了许多新的感悟。

  老党员一番话引发的思考

  南岗乡岗北村是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和软弱基层党组织的“双后进”。2015年左军刚到灌云县,经下村调研发现,全村60%的农户年收入还不到灌云县平均水平的一半。岗北村有个贫困户朱继才,75岁的老人守着3亩薄田度日,老伴长期有病,唯一的儿子40多岁还是光棍,一家人住在两间小房子里,家徒四壁。老人干枯的手和佝偻的身板给左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左军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贫困的面貌。

  2017年春,左军又踏进了岗北村,再次来到朱继才家,虽然房子还是破旧,但整洁了许多。朱继才老人对左军说:“县里、镇里和村里都把全家当重点来扶贫,被村里拉进了家庭农场,村里还为儿子介绍了份工作,年收入4万多元,准备积蓄一两年盖新房,讨个儿媳妇。”听了老人的话,左军很欣慰,看到了岗北村脱贫的一丝曙光。在座谈会上,村书记潘家凤说:“岁数大了,精力、思想跟不上,希望培养年轻人尽快接班。”老党员王明高也提出一系列疑问:潘书记年纪这么大,能干几年?岗北脱贫,以后的路又怎么走?从这些话中,左军听出许多无奈,稍许兴奋的心情刹时又沉重了起来。左军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致富,给钱给物,不如建支好队伍。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就看领头羊。比起给钱给物,扶贫的当务之急还是要配备一支有干劲、有活力、有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特色产业村富民的探索

  带着建一支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信心,左军和办公室的同志来到灌云县盐东村。不同于落后村的冷清,盐东村显得很热闹,村里拉货的、送布料的三轮车、小皮卡进进出出,缝纫机声不绝于耳。走进一家两层小楼的院子,主人老李介绍说:“早年在广州打工,2015年回来办情趣内衣加工,通过网上销售,现在有10台缝纫机,雇了8个工人,一年收入4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围七八家就业,每人每月基本能赚3000多元。”村书记郭加连告诉左军:“全村580户中80%都在做情趣内衣,带动附近几个镇村都在搞,从业人员2万多,电商市场份额占全国的65%以上,产品卖到欧美、中东。现在,盐东村准备建时尚风情小镇,争创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村。”盐东村致富的经验给了左军很大的启发:只有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要发展村级经济,必须结合实际,打造特色产业。如果真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产业,让灌云县近30万外出乡亲回乡就业创业,何愁灌云不崛起。

  绿色发展给乡村带来了新变化

  灌云县伊山镇川星村有上千株几十年树龄的各类果树,但村民人均收入并不高。2016年,灌云县把乡村旅游作为绿色发展、富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来打造,启动打造了伊甸园、潮河湾、伊芦山三大示范景区,川星村就是伊甸园建设的主阵地。7月2日,左军和旅游条线的同志再次来到川星村走访调研,看到沿路的饭店、民宿比上次来又多了不少家。一家饭店的老板告诉左军,自从开展乡村旅游后,营业额较以往翻了两番。川星村第一书记杨茜介绍道:“川星村有200多人参与到景区建设,周边从事涉旅行业达500多人,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农村要想富,绿色发展是条好路。苏北农村穷,其实还是没有利用好生态资源禀赋,应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好“旅游+农业”发展模式和“体验+特产”营销思路,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坐在办公室都是难题,走到基层去都是办法。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到基层去,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层的路要常走,进村居、坐农家、问民需、体民情,使富民增收富在民心、增在实处,真正实现全面小康。(供稿 张广来  编辑  范伟)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