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南京22年对口支援干部人才前方工作

南京日报2017-09-11 09:49:04

  原标题:跨越千山万水的真情付出—— 南京22年对口支援干部人才前方工作侧记

  2017年7月,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江苏省第八批援疆干部、时任南京援疆指挥组组长、新疆伊犁州伊宁市委副书记的蒋晓平获得“全国对口援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成为全国近两万名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佼佼者。这既是蒋晓平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南京对口支援工作的肯定。 

  年轮更替,情谊更浓。 

  自1995年起,按照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南京先后开展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对口帮扶青海、陕西和省内淮安市工作,在资金援助、项目扶持、产业支持的基础上,先后派出干部人才454人,奔赴对口支援地,全力投身支援工作。 

  22年来,从党政干部、教师、医生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南京选派的一批又一批对口支援干部人才,恪守组织赋予的使命,不忘家乡人民的重托,主动作为,认真谋事,踏实干事,善于成事,不仅展现了南京干部人才的良好形象,更用无私奉献和勤劳付出,把南京人民的真情厚意跨越千山万水,传送到受援地区。 

  9月5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赴新疆伊宁市考察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在看望慰问南京市援疆干部时,他要求全体援疆干部讲政治、讲奉献、讲团结、讲纪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珍惜援疆的难得机遇,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树立良好形象,不忘初心、不负众望,为援疆事业奉献青春、贡献才华,促进民族团结,助推当地发展,努力开创南京援疆工作新局面。    

  一茬接着一茬干,受援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家 

  “受援地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一定要让家里富起来。”南京第一批援藏干部、时任西藏墨竹工卡县委副书记王文生说。 

  22年前,在中央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之后,王文生作为南京第一批援藏干部来到了拉萨的东大门——墨竹工卡,担任县委副书记。 

  当时的墨竹工卡县非常贫穷,洛珠当时是县乡镇企业局局长,面对千里之外来的南京干部,他随口说了句:“尼玛江热乡芒热村有人做陶器,就用当地山上的一种山土上釉。” 

  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洛珠就被王文生拉起来了,说是这种山土应该是矿土,如果能找到并开采,说不定能为全县发展找条出路。来回六七个小时,都是山路,只能步行加骑马。洛珠说,他是个骑马的老把式,五六个小时下来,腰椎都快散架了,对于不会骑马的王书记来说,痛苦可想而知。 

  连续3天,两人终于找到了用来上釉的山土,随后,经地质技术人员分析证实,这片山土富含铅锌,是非常珍贵的矿土资源。22年来,在历任援藏干部的持续推动下,墨竹工卡走上了发展矿业的富裕之路,财政收入从30万元增长到3.275亿元。 

  2010年,国家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南京对口支援伊犁州伊宁市和特克斯县,其中,南京市里对口支援伊宁市,江宁区对口支援特克斯县。援疆工作组3年一轮换。 

  蒋晓平是南京第二批援疆指挥组组长。“我来援疆,就是要真心做伊宁人、说伊宁话,干就干让伊宁人民满意的实事。”这句话他说了3年,也干了3年。 

  2013年8月,蒋晓平提前4个月来伊宁对接工作。白天实地调研、开座谈会、进农家了解百姓需求,晚上研究三年援疆规划、编制项目清单,短短几周内,几乎跑遍了伊宁市的大街小巷。 

  霍海龙,伊宁市克伯克于孜乡党委书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全乡各族群众用上自来水、住上安居房。基层调研会上,霍海龙初次结识了蒋晓平。

  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蒋晓平与霍海龙带领援疆工作组和克伯克于孜乡干部群众,终于让全乡788户村民告别破旧危房,搬进了宽敞坚固的安居房,843户农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在22年的接力中,一栋栋安居房拔地而起、一座座学校医院投入使用、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开花,一批批南京援外干部,带着项目、资金、技术、理念和深厚的情谊,为受援地的稳定和发展建功立业。 

  外派干部,派的是个人,代表的是南京、是江苏,事关对口支援工作大局。 

  对此,南京市委要求,选派到对口支援地的干部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党绝对忠诚;要有强烈的干事创业热情和能力素质;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担当起南京与受援地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22年来,经过层层遴选产生的南京援外干部人才,一茬接着一茬,在与后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南京对口支援工作的强大合力。

  用心用力让受援地民生事业发生实实在在变化 

  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这些是受援地群众长期以来的梦想。 

  为了把梦想变为现实,22年来,在开满幸福格桑花的西藏,在壮阔的天山与草原之间的新疆,在南京所有对口支援的土地上,全体援外干部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共同谱写了对口支援工作的壮美篇章。 

  发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 

  1996年5月,南京市投入援藏资金105万元,改扩建南京希望小学,使其占地面积扩至13967平方米。 

  而这只是个开始。南京实验小学、嘎则新区浦口幼儿园、县职教中心……随着一所所设施齐全、师资雄厚学校的改扩建,墨竹工卡升学率逐步提升,不少孩子考到内地西藏班,大学毕业后靠知识改变命运。 

  同样,在新疆伊宁市和特克斯县,通过对口支援使教育硬件提升的同时,一批批南京教师也先后来到这里,大大提升了教育软实力。

  “老师,还记得我吗?我就是在您任课时,让您气得时不时跳脚的捣蛋学生。不过我还是要感谢在您不懈的紧逼下,我的学业考试终于通过了……”2016年教师节,南京援疆教师、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的老师汪峰接到了学生的贺卡。 

  2012年9月,汪峰踏上远赴新疆支教之路。一年多的时间里,汪峰在伊宁八中担任物理课教学工作,每周少则8课时,多则18课时,即使身体不适也从不休息,所教班级成绩位列同层次班级第一,学生测评成绩也一直领先。 

  特克斯县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南京市江宁区对口援建。特克斯双语中学作为援建项目,是特克斯县最好的中学,也是全疆唯一一所用汉、哈、维、蒙、柯5种语言授课的学校。 

  援建过程中,除了提供资金、援建一流校园,江宁区还派出了强大的援教师资。2014年,李道武、彭大礼、迪贺斌、秦晓巧、陈银海、张伏家等6人作为援疆教师,前往特克斯双语中学任教。学校专门成立了“江宁实验班”,并实施“青蓝工程”,由每一名援教教师带两名本地教师作“徒弟”,共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按照预定方案,这批老师的援教期限为一年半。援教期满时,他们犹豫了:孩子们即将升入高三,在最关键的时候换老师,势必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小的影响。 

  几位教师经过商议之后,主动要求留下来继续援教,将一年半的援教时间延长为3年,一直带到孩子们高三毕业。那年高考,学校取得了历年来最好的升学率,达线率92%。 

  在西藏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南京援藏医生白淑芬来之前,整个医院没人能做剖腹产手术。 

  2014年5月一天凌晨,一位藏民产妇被家人急匆匆地送到医院,当时胎儿横位,情况十分危急。已经下班在家的白淑芬接到电话,立即赶来医院,一直手术到早上5点,最后产妇母女平安。 

  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院长贡嘎说,县医院日门诊量约有百人,以前没有援藏医生,脑外伤患者、重症病人一般都只能转到拉萨市医院,因为路途遥远,转院非常危险。援藏医生来后,普外科与妇产科病症都能及时得到治疗,尤其是妇产科,最近几年医院的出生死亡率逐年下降,而孕产妇更是连续3年零死亡。 

  安居富民、农村改水、教育设施、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文化阵地……在南京援外干部的推动下,墨竹工卡县纬一路向西延伸段、伊宁市下苏拉宫村安居富民工程、金陵维吾尔医医院、特克斯县双语中学等一个个品牌项目在受援地区落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输血变造血打造永不撤离的“援外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多的技术输送都是暂时的,培养起本土专业人才队伍,才能让智力援外持续发力,打造出一支永不撤离的“援外队伍”。 

  南京医生刘斌2015年援疆,担任特克斯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副主任。每次手术前,刘斌都会把跟在他后面学习的当地同事召集起来,给他们详细讲解手术方法,有不懂的随时可以提问,也不知道多少次误了自己的饭点。 

  在墨竹工卡,有一个“格桑花开”爱心基金。 

  爱心基金的设立和一个13岁的藏族小女孩色珍有关。2011年,读小学六年级的色珍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南京第六批援藏干部、时任县委书记的林涛得知情况后,立即在南京和墨竹工卡两地发动募捐资金,收到捐款共计209万余元。 

  虽全力医治,两年后,色珍还是不幸地离开人世。救助色珍余下的186万余元用来成立墨竹工卡县“格桑花开”爱心基金,用以救助像色珍一样身患重病的墨竹工卡县贫困家庭青少年。 

  南京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时任墨竹工卡县常务副县长的张屹说,爱心基金代表着南京人民牵挂着墨竹人民的心,我们结束援藏期回去了,但仍然会把这个爱心传递下去。 

  “一轮援疆工作的周期只有3年,援疆干部会离开受援地,但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思路是带不走的。”时任南京第一批援疆前方指挥组组长、伊宁市委副书记杨晓阳说。 

  在新疆、在西藏,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产业经济的推动、民族旅游品牌的打造,还是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的发展,在援外干部的带动下,无不融入了内地先进地区的理念和元素。 

  2013年,南京对口援建的高端远程会诊系统在伊宁市人民医院运行,这套系统直接与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等连线。现在,南京的专家们可以“隔空”给伊宁本地的百姓们看病。 

  伊宁托格拉克乡的养殖大户鲁军来南京观摩后,回去升级了养牛合作社,当年合作社分红,40%的利润率让加盟的32个社员笑得合不拢嘴。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南京举办对口支援地干部培训班17期791人次,近3年安排对口支援地干部953人来宁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先后组织1000多名未就业大学生赴内地培养实习。 

  南京“组团式”推进干部人才援外,仅伊宁市人才总量就每年递增超过10%。 

  如果说30多亿元的对口支援资金、1000多个产业项目,提升的是受援地的造血功能,那么南京持续多年派出援外干部,则为受援地的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数据显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目前南京市共承担了8个地区的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以及西部人才培训专项任务。截至目前,全市除选派外派挂职干部和人才,还帮助培训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6万多人次。 

  对口支援就像一场接力赛,一批批南京干部人才薪火相传,深深刻下了“真情援外”的烙印。 

  下一步,南京援外干部人才,将继续按照市委要求,更加突出精准施策,更加突出项目带动,更加突出共建共享,更加突出优势互补,更加突出强基固本,跨越千山万水,真情付出奉献,深度交往交融,努力开创对口支援工作新局面。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