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年投34亿新建改扩建学校20所 高新区九成学校教育设施达到省I类标准,通过开展教师流动新模式让优质资源普惠各校
9月1日,投入2.2亿元新建的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珠江路校区正式使用,380多名孩子迈进了崭新的校园。同天,成大实验幼儿园、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等共6所新校正式投入使用。
近年来,随着高新区“两高两新”战略实践的深入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快速发展,辖区人口迅速增多,学龄人口猛增,入学压力凸显。
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入学需求,让孩子们都能“有学上”,同时又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都能“上好学”?教育综合实力位居苏州市前列的高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教育惠民工程,不断探索办学新模式,教育事业主动服务“两高两新”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走出一条实现教育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新路。
八成幼儿园为省、市优质园 基本实现优质学前教育全覆盖
水溶性塑胶跑道确保无异味,一次成型注塑桌椅提前采购晾晒,带吸尘功能的黑板擦拒绝粉尘飘飞……新建成的新区实验小学珠江路校区不仅硬件设施配置先进、环境优美,
而且处处体现着环保理念,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辖区房地产发展比较早,当时配套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当下的教育需求,我们辖区基本是先造小区再造学校。”苏州狮山横塘街道党工委委员许奇告诉《苏州日报》记者,即便施工时间紧张,街道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每一个校园。 “近年来,辖区经济发展迅速,配套的高层次楼盘越来越多,‘两高两新’的持续推进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人才进入,对高标准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陆军说,在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上,高新区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实施公共教育资源供给增量提质工程。
一年来,高新区投入资金34.227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多所,90%的学校教育设施达到江苏省一类标准。积分入学政策得到稳妥实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入学率达93%以上。为应对二孩政策等带来的学龄人口激增、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该区持续加快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全区新增江苏省、苏州市优质幼儿园4所,省、市优质园比例达80.85%,基本实现优质学前教育全覆盖。
根据苏州市高新区区“十三五”规划,2017年至2020年,该区拟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4所、小学17所、初中8所、高中2所。
打造三条纵向“教育链” 铺开覆盖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
优质教育不仅仅是拥有一流的办学硬件条件,高新区在教育质量上也持续保持领先,在提升教育质量上,更是不遗余力。一年来,高新区新增省级高中课程基地1所,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1个,市级初、高中课程基地3所。
在素质教育上,高新区所有学校深入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每个学生掌握2项运动技能、一项艺术技能。各类校本兴趣活动和学生社团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率达80%以上。足球赛篮球赛、文化艺术节、学生书画展等已成为各校年度校园文化盛事。
一项项学生自信、家长满意、学校自豪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多年来高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布局的持续推进,全区各类学校“一校一品一特色”已然形成。
多年来,高新区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探索跨片区、通学段的集团化办学新模式,依托新区实验初中、新区一中、实验小学、狮山小学等名校,以“紧密型”“托管型”“协作型”为基本模式,实施“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附属校”集团化办学试点,努力打造出一条条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初中、高中的优质“教育链”。
东部片区打造依托新区实验中学、实验初中、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等学校为基础的“实验链”品牌,打造教育纵向网络。“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与小学、初中衔接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等个人情况,根据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的延伸。”“实验链”已成为该区教育的闪亮名片。
在科技城片区,将依托科技城科技、人文、山水特色,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科技城教育链”,力争用3到5年打造成苏州市“窗口学校”;狮山横塘片区将打造“成大教育链”。最终打造三条高品质“教育链”,形成健全的纵向教育网络。
按照“东部片区出精品、强辐射,科技城片区高起点、强创新,浒通片区大跨越、新优势”的系统设计,高新区将强化东部片区“实验链”对科技城教育片区的辐射力度,深入推进西部和北部区域教育建设,形成一条横向网络,建设覆盖全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建立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今年351名校长及骨干教师参与交流“市级以上名师”覆盖全区所有学校
校园硬件设施提升了,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软实力更得拿得出手。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优质师资生源引进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调动教师积极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针对辖区新建学校多、师资紧缺的情况,高新区主动赴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提升优质师资来源精准度,吸引“985”、“211”院校人才和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从教。2017年,招聘教育高层次人才8名、研究生105名,“985”、“211”院校优秀毕业生117名,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教师队伍中,新招聘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如何对这批优秀院校人才重点培养,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才能?“从大四下学期开始,进行职前两个月的‘岗前实训’,进入集中学科基地,接受学科教学导师和班主任导师的培训。”陆军介绍,走上工作岗位后,新教师还要接受为期3年的“雏鹰工程”、为期5年的“青蓝工程”,形成骨干教师成长一体化培养体系。
同时,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区级骨干教师“达标制”改革,彻底取消名额限制,“凡符合条件的教师,都可以成为区域学科带头人,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陆军说。此外,该区还制定《苏州高新区教育人才计划实施细则》,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一年来,高新区新增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名家2名,苏州市青年教师“双十佳”5名,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45名,推荐申报市学科带头人25名,初步形成了一支在苏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教师群体。
为推动全区学科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高新区还设立3年为一个周期的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指导推动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第一轮10个名师工作室已于去年结束,三年里,共孵化培养出1名特级教师、1名苏州市名教师、6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第二轮16个工作室也已于今年7月授牌。
高新区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有了,怎么才能均衡配置师资?一直以来,“择校”是不少学生家长的困扰,择校的实质是择师,关键在于让教师流动起来。
高新区通过开展“自主报名、有序交流”的教师流动新模式,积极探索东西部交流、集团校区交流、校际柔性交流等多种流动形式,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教师流动新格局。“按照统一标准,是每年以不低于符合交流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我们区超过这一标准,达到16%以上。”陆军说,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特级教师、升职晋级时,“交流”也列入必备条件。据了解,今年该区已有351名校长、骨干教师参与交流,实现全区所有学校市级以上名师全覆盖,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在数量上初步实现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基本均衡。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陆军说,未来,高新区将继续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力争让该区成为教育改革创新先导区、教育公平示范区、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区、教育开放合作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