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消息: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标志性历史遗迹”寻访团的15名同学,辗转1000多公里,实地寻访了南京65处历史遗迹。
寻访团同学合影 摄影 刘凯 洪伟
从数千万字的资料中梳理南京大屠杀脉络
自2017年6月,在南京晓庄学院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下,寻访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从南京图书馆、校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先从文字入手,系统梳理南京大屠杀的过程。大学生志愿者们将历史遗迹分为丛葬地、安全区旧址、慰安所旧址、财产损失点旧址等多个类别,对南京市区大屠杀标志性历史遗迹进行“地毯式”寻访。
寻访团的同学们从资料中试图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整理、出版了大量历史文献,特别是2000年以后,南京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了2套史料集,出版公布的文献资料达数千万字。 从如此大规模的资料中梳理南京大屠杀的脉络,对于这些并未经过专业历史研究训练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锻炼。而通过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同学们得到了更为真实透彻的体会。同学们表示:“生在和平年代,很难想象当时同胞生活在怎样一种恐惧中。一份份市民呈文、损失委员会调查、东京审判档案和幸存者证言,真实、详尽的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暴行。面对这么多铁证,日本右翼竟然还否认南京大屠杀,实在不可理喻。”
实地寻访大屠杀历史遗迹,绘制电子地图
大学生志愿者特别设计了“历史遗迹登记表”,从地址、交通方式、文保级别、保护现状、文献记录等多个方面,对每一处历史遗迹进行详细全面“体检”。“大部分历史遗迹都未立碑立牌,对此处曾经遭受的苦难进行记录。但其实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华电影院、太平南路等著名的建筑群、历史街区等都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深切的关联。”志愿者胡春丽同学介绍说。
寻访团指导老师商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宁研究员说:“寻访活动的最大难点是南京城市发展迅速,许多老街区都不存在了。中央大学旧址、马林医院旧址等这些有明确记录的历史建筑很容易找到,但仍然有许多历史遗迹记录在文献,存在于市井之中,需要细心寻找,准确定位。”
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蒙难将士纪念碑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新华街顺河里,周边原本是一片低矮老旧的居民区,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这座纪念碑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南京从晓庄学院出发,共享单车、地铁、公交车、轮渡、出租车,一共换了5种交通工具,用时3个小时,最后在热心市民的帮助下,才找到了这处纪念碑。
位于南京新街口的大华大戏院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廷宝主持设计,规模、设施均居当时南京之首。经历了大轰炸与日军入城后的洗劫,大戏院已是伤痕累累,之后又被日伪霸占,放映美化侵略影片。寻访团找到的一份1945年9月27日的档案,由时任大华董事长李治隆写给时任南京市长马超俊,要求归还戏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报告,清楚地反映了大华大戏院被侵华日军侵占的史实。有的同学感慨道:“如果没有读到这个资料,可能永远无法了解这座杰出的建筑其实也和南京大屠杀有着深刻的关系。”同学们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从另一个历史的视角,看到不同的南京城。
此外,团队同学已与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取得联系,近期将由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工程师通过专业手段制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标志性历史遗迹地图》,向社会公布,以便市民更加直观了解南京大屠杀史,保护历史遗迹。
青年人已成为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生力军
此次,南京晓庄学院的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到遗迹的发现和保护中来。寻访团的指导老师洪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的会员,也是一名80后的研究者。洪老师表示:“今年参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主办的一次青年研究者学术活动,越来越多的80后,甚至是90后,都投身到南京大屠杀史和抗战史研究中。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历史寻访、纪念场馆义务解说、志愿者关怀等公益活动中。”
据了解,南京晓庄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参与了国家级《基于微观史学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之一的子课题《南京大屠杀300户家庭受害研究》的寻访工作,计划在在2年内完成300个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家庭的家史调查、记录。(文 刘凯 洪伟 编辑 李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