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路板上“飞针走线”,打通雷达“中枢神经”7000多军工“蓝领”大比武
8月23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14所的年轻技工孙家波等5个小伙伴,一起走进中国电科第三届“卓越杯”职业技能竞赛电装工华东片区选拔赛场。2017年,中国电子集团公司旗下50多家成员单位的7000多名技工参与选拔,比赛要求技工不超过35岁,不仅测试理论,还比拼“匠心”。
经过了一上午的理论测试,下午,数十位选手走进14所的电装车间。一个个格子间工位桌上,放着他们的考试材料:电路板、工艺文件、导线表、电线、焊枪……考题是6个半小时内,按照图纸完成电子设备装接。
电子设备装接技术是雷达生产制造的关键技术,它就像雷达的“中枢神经”,让冰冷的天线有了生命。技工们需要用电线把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的电子组件连接起来形成回路,“神经”打通了,大块头雷达才能通电、有活力。
但是形成回路的走线方法有很多,电路板空间狭小,怎么排放电子组件最省地方?怎么才能避免线路挨得太近温度升高?年轻技工必须飞快地在大脑里形成结构设计,对总体布局精准把控,再熟练施展密集焊接、元器件装配、钳装、封装、胶黏等多个跨专业技能。
大赛承办方14所人士介绍,高精尖军品的特点是批量小、品种多,这种特性决定了部分生产还是要依赖人工完成。目前,14所的生产工艺流程是,设计师通过三维软件完成产品模型的设计,工艺师基于模型完成三维装配工艺的设计并推送至现场,电装工再根据经验对图纸深入理解、装配。整个生产设计流程,要求现代技术与人工技能高度协同。
南京日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对于全世界各国的军工企业来说,“蓝领”技术升级都是热门话题,俄罗斯战机生产离不开人工,德国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也是“人机协同”。对于中国军工企业来说,培养企业一线“蓝领”的工匠精神,是转型升级的必由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