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我市激发广泛共鸣 传递公平正义理念 播撒法治信仰种子
“法者,治之端也。”8月18日以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掀起收视高潮的同时,其中传达的法治理念也在社会上激发广泛共鸣。《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在观众眼中,专题片生动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的场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的全面总结展示。
栗娟是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身为一名民事法官,《法治中国》中“法治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一表述让她印象深刻。
“在迈向法治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化道路。道德引导民心、导民向善,法治规制社会、调整行为,二者应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目前,我国民众的维权意识增强,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新类型案件,还有很多案件涉及道德领域,需要司法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如何让法治和道德有机融合,通过个案裁判令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促进社会和谐,这些,都对法官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栗娟说,近年来,她感受到,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更新,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法治水平也得到了大大提升,整个社会的规范性、法治意识都在增强。“作为一名一线法官,我看到了中央厉行法治的决心和付诸的努力,我为我的工作在法治化国家的建设中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而自豪,也备感肩头的压力。希望能用公正的、情理法相融的裁判,向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和我身边的人传递公平正义的理念,播撒法治信仰的种子。我坚信,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法律的顺畅运行、公权力受到严格制约、违法行为受到有力制裁,社会正义必将得到更好维护,法治文化也必将深入人心。”
贾政和是江苏省圣典律师事务所主任、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他说,《法治中国》专题片中,“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的解说词让他琢磨了很久。
“多年来,学术界以及司法实务界的一部分人对法治问题的讨论往往是以‘西方法治’的思想或者内容为参照,实际上,任何‘法治’内容都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基础以及基本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的,没有脱离特定国情的纯粹的‘法治’概念。专题片的‘法治’概念界定了中国法治的基本内容。”
贾政和说,他做律师21年,办理民事案件800余件、刑事辩护100多件,前后担任过数十家企业的法律顾问,现在还担任十多个政府部门的法律顾问。这些年来,感受最深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法律顾问的重视以及对律师执业权力的保障。“司法局是监督律师的,可南京市司法局自身却在全国率先聘请法律顾问,我就是司法局聘请的顾问成员之一。我在南京市律师协会分管律师维权工作,现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南京市公安局定期会到律师协会,来了解律师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市中院还多次请20名左右的律师与院长、庭长对话,就他们在审判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南京市民孙家骏家住秦淮区双塘街道,作为普通社区居民,他告诉《南京日报》记者,通过观看《法治中国》,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认真观看了《法治中国》专题片后,他发现,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人人都参与其中,并得以享受法治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在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路里,法治始终是关键词。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社会变得更公平、文明、和谐。” 孙家骏说,工作中,自己是一名公交车驾驶员,手握方向盘,也时刻注意着车上乘客的人身安全,近年来,他在媒体上看到了越来越多惩治违法的案例,“身处法治社会,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我们每个公交车驾驶员、每个乘坐公共交通的乘客都得以享受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