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传承独门技艺,乡土人才有三盼

新华日报2017-07-28 17:10:09

  原标题:盼传承、盼创新、盼组织——传承独门技艺,乡土人才有三盼

  徐州市乡土人才集聚,活跃在各行各业。近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找补改提”抓落实行动大走访第六工作组奔赴徐州,邀请当地10多位乡土技能人才、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才等参加座谈,听这些掌握独门技艺的“土专家”“田秀才”们道出“三盼”。

  盼传承, 老工艺呼唤年轻人

  “我2012年招收了一个徒弟,她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很有灵气,非常喜欢香包这门手艺,我也很喜欢这个弟子。但她干了一年半就无奈离职了,因为她母亲认为大学生干这行没出息,想方设法阻止她继续学艺。”

  说起这段往事,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徐州曹氏香包有限公司总经理井秋红仍难过地落泪。和许多民间工艺一样,徐州香包一直是家族式传承,但到了现代,家庭小型化、年轻人兴趣多元,亟需通过社会传承让乡土技艺发扬光大,但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实在太少。

  “香包这类手工艺品大多微利,一般从业人员月收入也就两三千元,公司又没有能力像其他企业那样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确实很难吸引年轻人潜心耕耘。”井秋红说,现在农村很多技术,比如木工、泥瓦工、篾匠,也都很少看到有年轻人主动去学。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吃那个苦。现在政府对乡土人才很重视,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吸引年轻人学习乡土技艺有所关注和扶持。

  徐州市云龙区民间艺术协会理事长郭贯男说,传统乡土技艺影响力日渐式微,现今徐州市掌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登记在册的传承人总共也就21人,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流”。

  年轻人的缺位,也让很多传统技艺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徐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负责人张嘉伟说,该市专门从事玉雕的手艺人约有3万多,这些工匠技艺精湛,但源头的产品设计人才奇缺,急需学院派年轻人补齐这个“短板”。

  盼创新,“乡土气”也要能时尚

  “人们的审美眼光逐渐发生变化,乡土技艺需要跟上时代步伐,但现在有的产品竟和20年前一个样,这样下去难免被淘汰。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高素质的年轻人加入,更需要‘土专家’们紧跟时代、提高创新能力。”张嘉伟希望,相关机构能根据专业或特长将乡土人才们分类组织、定期参加培训,加强同行交流,以扩宽其视野、增强专业素养。

  在这方面,徐州籍珠宝鉴定师、徐州技师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崔圣逢进行了尝试。崔圣逢利用自己掌握的玉雕技术,召集同行一起创办玉雕研究院,进行市场化运作。本着传统技艺也要“时尚而实用”这一理念,他们将当地的汉文化、青铜器文化等融于玉雕技术,深受人们欢迎。目前该研究院已成为省旅游局的旅游产品研发基地,设计的产品在很多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

  “值得传承的东西肯定是美好的,在此过程中如果贴近大众审美加以包装,一定是越传承越完美。”崔圣逢说,研究院成立仅2年,已经在省内外发展了40多个销售点,吸纳员工400多人,其中三成以上人员月薪过万。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们囿于各种原因还只能局限于乡土。徐州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光永坦陈,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够走出去,通过展览会、会议等参与交流,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盼组织,“单干户”需要有“娘家”

  徐州市云龙区有个民间艺术协会,其成立之初是为了帮助区内学历低、缺乏就业技能的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就业。“但我们只是一个民间组织,学员培训合格后只能拿到结业证书,很多成员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官方认可的渠道。”协会理事长郭贯男说。

  目前,国内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分散在人社、经信委、农委、文化等部门,工作缺少统一规划,各部门对于乡土人才也几乎没有明确的政策和目标措施,资源力量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统合力。符合乡土人才特点的职业技能评价标准尚未跟上,乡土人才职称评审的通道不够畅通。面向乡土人才的创业扶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乡土人才的创新成果转化率还不高。

  对此,参加座谈会的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表示,省委省政府已经把乡土人才作为三支重要人才队伍之一,明确提出要注重保护和发挥乡土技能人才作用,让更多农民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要建立乡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跟踪指导服务,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眼下乡土人才分布在现代农业、传统工艺、经营服务、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有的有职业(工种)、有的还没有职业(工种),有的还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只在几个村有或某个乡有,出了这个地域就没有了,有的技艺比如剪纸还分了很多流派。我省目前正在一一弄清各种技艺家底,深入收集数据,整理成全省乡土人才大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乡土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统筹考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在乡土人才的发现、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有的放矢制定政策,实行省、市、县联动,共同推进。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