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家企业获得金融机构180亿元融资—— 疏通金融血脉,支持实体经济
27日,江苏省经信委、人行南京分行、江苏银监局联合举办的2017年全省银企合作融资推进会在南京举行,瑞泰科技、江苏铁锚玻璃等20家企业与相关金融机构进行了签约,共计签约金额180亿元。
26日-27日,三场与金融相关的省级层面的会议在南京召开,透露出一个共同的信号,江苏正加大疏通资金流通力度,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更为顺畅。
制造业贷款连续7个月正增长
人行南京分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业贷款呈现出“增量扩大、增速加快”的恢复性增长态势,截至6月末,全省制造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61万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逐月加快,较年初新增837亿元,连续7个月实现了正增长,同比多增1183亿元。
在人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看来,制造业贷款增长得益于出口复苏、政策引导双重推动。更重要的是,江苏省制造业贷款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和船舶等五大行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5%,而部分新兴产业的贷款增速迅猛,其中,航空航天、装备工程和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行业的贷款余额,增速均在28%以上。
一般来说,短期贷款是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而长期贷款则表明企业投资力度加大。可喜的是,我省制造业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在增加。
制造业贷款结构的变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密切相关。省经信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8%,增幅快于全部工业投资5个百分点;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2%,增幅高于工业投资增幅2.4个百分点。
江苏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说,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是金融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围绕着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今年已经向各级金融机构推介融资项目190项,涉及贷款需求近200亿元。”
政府通渠道建平台促银企对接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明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要回归本源,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目前而言,银行依旧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主渠道。今年以来全省经信系统累计向各级金融机构推介融资项目超过4300项,涉及贷款需求超3000亿元,促成近1800个项目与银行达成合同性或意向性贷款协议,涉及贷款需求近2100亿元。
大数据时代,为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可能。苏州市在全省较早的搭建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在平台上提交贷款申请后,会有几家银行同时接单,然后进行贷前调查,接单银行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是否放款,企业可以选择一家放款银行合作。截至今年6月末,已经为5900多家企业解决了1.6万项融资需求,金额共计1800亿元,需求解决率达86%。在这一平台上,对所有接入平台的商业银行的业务量进行排名,这也是对银行的一种压力,鼓励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银行头上悬着“不良贷款”这把刀。为消解银行的担忧,我省设立了省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支持省再担保公司开展风险分担试点,更好的发挥担保机构的积极作用。此外,我省各地设立了风险补偿资金等多种形式的补偿机制。以南京为例,总规模近10亿元的风险代偿资金池,对合作银行产生的逾期贷款给予70%-90%的风险代偿,突破企业传统抵质押融资瓶颈。
金融供给侧改革助力实体经济
在2017全省银企合作融资推进会上,南京博郡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黄希鸣着重介绍了公司的人才团队、技术开发和专利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他说,2016年获得了2亿元股权投资,2017年计划融资6亿元,用于A、B平台量产车型技术研发、试制车间生产建设以及公司运营,目前到位3亿元,2018年计划融资12亿元,主要用于南京生产线建设、设置购置和公司运营。“融资力度还要继续加大,欢迎金融界考察合作。”会后,不少金融机构上前换名片求认识。
虽然制造业贷款实现了连续7个月正增长,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制造业贷款占比仍旧偏低,不足20%。
考核,向来是指挥棒。就在一年之前,江苏银监局就银行业支持制造业信贷投放建立了月通报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银行加大制造业信贷的力度。接下来,江苏银监局还将就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建立月通报制度。在苏州,人行苏州中心支行联合当地有关部门,出台了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融资对接以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绩效评估办法。该行副行长蔡继东说,这一办法蛮有效的,银行加大了对特色金融的支持力度,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出现,逐渐形成了“一行一品”的良性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