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跨越千里 南京老两口帮扶格桑花少年

南京晨报2017-07-12 18:15:32

(社会广角 滚动)跨越千里 南京老两口帮扶格桑花少年

老两口和他们资助的少年索南尖赞。

  她叫费箭,诚信经营,退休后带领数十名下岗工人积极创业,开办了属于自己的服装公司;他叫章熙同,退休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开朗豁达,他们的小家庭一直信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多年来热心公益,参与社区义务巡逻,到部队慰问演出,还帮扶藏族学子走入大学殿堂。

  大龄创业带动下岗人员再就业,做生意不失悲悯之心

  1996年内退后,49岁的费箭开始了“大龄”创业。她告诉南京晨报记者,当时交通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再加上先生章熙同还在上班,样品的取寄、谈业务做订单都得靠自己。通过一番苦心经营,费箭的服装工厂逐渐做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装公司,被区里评为“模范创业基地”,她本人也成了“进步创业明星”。在采访中,费箭对这些荣誉没有过多的讲述,最让她开心的是,因为她的创业成功,连带着解决了几十名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有徒弟自立门户创业办服装厂的,有人不理解甚至为我鸣不平,但我真的没什么,开业的时候我还特地送匾额祝贺”。

  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二十多年里,费箭虽小有盈余却并没有“发家致富”,很多时候她明明是去要款的,最后却变成支援对方。“有一次去安徽岳西县,到了以后发现对方刚在医院做完化疗手术,当时我就决定这钱不要了。”留下营养品和水果的费箭默默离开了。“当然支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尤其是碰上别人有难处,我们怎么会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益抓住对方不放。”章熙同表示。

  自2010年起,老两口成了回龙桥社区“爱之声”合唱团的首批成员,常常参与去部队、养老院的慰问演出,“我们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前不久,费箭在网上看到陕北红枣严重滞销的消息,第一时间在群里呼吁大家,积极购买红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陕北的枣农们。“我觉得这是个又献爱心,又能得到实惠的事,我们把红枣买过来,总好过枣农拿着红枣去喂牛羊。”费箭说。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藏族学子走进大学校园

  最让费箭和章熙同感到快乐的是他们与青海格桑花少年索南尖赞的结缘。有一次,一位离休老干部找到费箭,要订做四百床被子。在交流中,费箭和章熙同得知原来他们订做被子是为了寄给一个叫格桑花助学基金的慈善组织,再由这个组织将物品捐赠给青海省的贫困藏民。这件事让费箭很受触动,她和先生商量后,决定一对一帮扶那里的孩子。

  他们随机选择的帮助对象叫索南尖赞,是个有些内敛的藏族男孩。尖赞的父母在他3岁时就离婚了,他自小只能跟着奶奶生活,由于经济窘迫,难以负担学费,尖赞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即将面临辍学。费箭在了解到情况以后,主动提出要帮助他完成高中学业。汇钱寄物仍然让老两口觉得不放心,他们想知道尖赞真实的生活,于是2015年,年近七旬的老两口克服高原反应,毅然去青海看他,“尖赞第一次见到我们还很羞涩,只敢躲在别人身后偷偷看我们”,但是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这对来自千里之外的爷爷奶奶让这个藏族少年感受到了满满的善意。去年,老两口还特地把尖赞接到南京家里住了十几天,那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如今,索南尖赞已经是青海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老师,以后回到家乡,将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

  除了尖赞,两年前的青海行,老两口在当地又捐助了一名藏族女孩,并一直和她保持联系,甚至为女孩的父母买衣服寄过去。

  ◆采访手记

  初心不忘,流年不负,费箭和章熙同两位老人自中学相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未曾改变他们做人的初衷和原则。在与两位老人的交谈中,他们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如今他们已经退休,可对生活的热情并未散去,一直在以行动向这个社会投以善意。费箭说:“如今,我每周都会带着孙女在社区里巡逻,除了想发挥余热为社区做点贡献,也想通过自己的行动,给孙女做一个榜样,教给她要从小做有正能量的事。”热心待人,与人为善,是记者在两位老人身上感受到的最朴实也是最真切的品格。

  同时,从他们的笑容里,我也真正体会到何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祝他们幸福,就像章熙同老人说的:“我们已经携手走过了42年了,期待金婚。”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