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电影《南京照相馆》点燃了银幕,也让档案文化“破圈出海”,特别是那些珍贵的声像档案,成为捍卫真相、传承记忆、构建民族认同的基石。
时光无痕,声像为证。声像档案用声音和影像记录着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也留下城市更新蝶变的生动注脚。
新街口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南京眼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南京鼓楼雪景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江苏大剧院夜景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走进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如同打开南京城的记忆宝库。其丰富的声像档案,如同南京的时光底片,正铺开一幅城市创新发展的时代长卷。
复古胶片勾勒城市轮廓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影像技术的引入,突破了传统档案以文稿、图纸为主的“意象”范畴,推动档案载体进入“视象”时代。
自1982年开始,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先后购入照相机、摄像机,让城市发展从“静态切片”升级为“动态叙事”,为这段特殊的建设时期留下了鲜活影像。
1990年,城建档案馆摄像人员在工地摄像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1993年,江苏省建设档案声像技术培训班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翻阅这一时期的声像档案,“新建”“新村”“新区”成为高频关键词。改革开放初期的南京,为解决住房困境,南京以住宅建设为突破口,开启了规模空前的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
瑞金新村率先开工建设,档案中留存的施工照片,记录下了南京破解住房危机的第一步。而“五朵金花”——南湖新村、雨花新村、后宰门小区、中山东路住宅区、锁金村五个大型住宅区的建设,更是成为当时南京城市建设的标杆。
20世纪80年代的南湖新村咖啡厅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20世纪80年代的雨花新村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20世纪80年代的锁金村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影像中,住宅楼整齐排列,配套的学校、菜场、商店同步建成。这些综合开发的住宅区,将城市边界向外推进了数公里,塑造了南京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城市空间结构。
为了给当时的南京城“画像”,声像技术室的职工胡祖瑞、周善宝等人登上军用飞机,在高空推开舱门,对新街口金陵饭店、鼓楼广场等进行航拍……一座城的蜕变轨迹,都收藏进了快门声里,高层建筑的出现也刷新了城市的天际线,成为南京走向现代化的最直观符号。
1990年金陵饭店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正是这些声像档案,极大拓展了城市记忆的维度,为城市留下了直观的印记,更为后续的城市规划与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源。
丰富影像记录新城崛起
迈入新世纪,南京站在了城市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既要守护老城文脉,又要破解发展空间局限,“一疏散三集中”“一城三区”等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这些战略以“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为核心,将建设重心转向河西、仙林、浦口三大新城,通过集中开发实现城市空间的拓展,同时推动老城人口与功能向外疏散,补齐民生短板、提档生活空间。
2002年河西龙江地区高教公寓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2003年江北高新开发区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2007年仙林建筑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在这一城市格局重塑的过程中,南京市城建档案馆声像档案建设同步实现技术升级与工作转型,通过设立信息技术中心、制定系统拍摄计划、推进历史影像数字化,持续扩展记录维度。
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镜头聚焦奥体中心、地铁线路、浦口新城等重点项目,系统记录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变迁。
河西新城的建设是南京跨秦淮河、拥抱长江的关键一步。依托“十运会”等重大事件驱动,昔日的农田滩涂上快速构建起路网体系与公共空间骨架,建成奥体中心、滨江公园等标志性项目。随后,河西新城聚焦功能集聚,推进河西中央商务区建设,同时引入学校、医院等优质资源,逐步建成融商务、文体、生态与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中心。
此外,《改革开放中的南京》《花绽金陵》等一批新世纪初出炉的声像编研成果,使声像档案不仅成为城市建设的见证,更成为解读更新理念转型的视觉索引。
数字技术守护有机焕新
2012年后,南京城市建设迈入有机更新的新阶段。围绕“留改拆”核心原则,南京出台40项城市更新政策,构建起“环境综合整治——旧区成片再开发——老旧小区与历史地段微更新”的完整体系。
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后,南京坚持规划引领,分批推进试点项目,推动更新实践从“试点样本”走向“规模推广”,小西湖、颐和路2个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四项经验获住建部全国推广。
小西湖历史文化街区航拍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航拍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与此同时,南京市城建档案馆的声像档案技术也在同步迭代,拍摄器材从胶片相机、卡带摄像机到数码相机、摄像机,保存介质从录像带到存储卡,还增加了无人机等多视角拍摄手段,一系列变革都是在为“精准记录”提供支撑。自2011年起,城建档案馆每年制定拍摄计划,系统跟踪城市面貌变化。
声像档案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事实上,城建档案馆的声像档案,不仅定格城市蜕变的每一帧光影,更为当下的更新与未来的改造提供参考,城建档案馆不再是静态的记录者,而是动态的赋能者,通过多维路径擦亮南京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品牌。
石榴新村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作为南京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近代住宅集聚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拥有225个近现代院落建筑,其更新改造遵循“修旧如故、与古为新”的原则。南京市城建档案馆提供馆藏档案有效指导街区原有风貌的修缮恢复,对保持历史空间基本格局、完善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和彰显城市地域文化属性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湖片区,通过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理念完成三期“南湖记忆”项目,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同时延续“烟火气”。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高度重视南湖片区更新实践声像档案的收集、利用工作,并通过声像档案全景式记录片区的更新。
“南湖记忆”主题街区 供图 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藏声像档案
声像作史守护城市记忆
从外延扩张到有机更新,南京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南京市城建档案馆的声像档案,正是这一过程的直观记录和生动诠释。
从第一代声像档案人肩扛设备、手动整理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数字化扫描、系统化管理的科技赋能,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南京市城建档案馆声像档案工作实现了从实物采集到数字管理、从零散记录到系统开发的跨越,构建了采集系统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多元化的工作格局,成为记录南京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视觉档案库。
一代代声像档案工作者始终秉持“四好”“两服务”的使命担当,在镜头与档案之间守护着城市发展的记忆脉络。在这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时代切片,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解读、去传承。(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