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统筹及拍摄:顾红艳 陈超然
国际在线江苏报道(记者 杨心怡):一阵风过,清脆的叮当声便顺着风势漫开。
这风铃之声,是航海时代丝路商队往来的回响、是安徒生笔下流淌的童话梦境,如今又在丝路创客的设计中苏醒——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的“永不消失的遗产”2025全球创客大赛中,来自阿塞拜疆的青年创客Asaf与其 “丝路余声”小组成员带来的“Garden of the Living Bells”装置雏形,正以动态演示重现这份声韵。
装置的灵感源头,是大报恩塔琉璃檐角那152串垂落的铜钟,而演示中回荡的风铃声,恰似历史与当下的隔空对话。
为贴合大赛“一城·一塔·一河”主题,让初具雏形的装置精准落地文化意涵,8月2日-3日,Asaf和组员尹韶阳、杨兆、Zaid Khan跟随大赛主办方踏上实地调研之旅,先后走进大报恩寺遗址、明城墙与秦淮河沿线。调研途中,Asaf以一名丝路创客的视角,记录下他眼中的南京。
建筑肌理,让设计的语言穿透时空
明朝时期,郑和在西洋之行中带回了琉璃烧制的主要用料。大报恩寺琉璃塔通体由琉璃烧制而成,塔上悬挂着152个风铃,铃声日夜作响,五彩斑斓的琉璃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技术往来的生动写照。
1856年,大报恩寺与琉璃塔不幸毁于战火,仅留下塔基与少量琉璃构件。基于2008年的考古成果,2015年,大报恩寺以博物馆的形式在原址重生。
站在大报恩寺遗址前,Asaf仰头凝视复建的大报恩塔。阳光掠过塔身,他不停放大手机中拍摄的原塔设计图,对比观摩。
“这座新塔并不试图成为一个完美的复制品。它尊重原建筑的记忆,但用的是现代建筑语言来表达。材料是现代的,但其垂直美学与象征内涵精神依然存在。”Asaf注意到,新塔并未追求对原塔的完美复刻,现代钢结构支撑起传统形制,当代艺术玻璃工艺与建筑幕墙技术融合,延续着明代“五色琉璃”的审美,却以更轻盈的工艺适配当代建筑逻辑。
在他看来,这座塔早已超越建筑本身:“在建筑学意义上,我不仅仅将其视为一座塔,更将其看作一个文化媒介,一个邀请参观者参与时代对话的结构。它在古老的建筑智慧与现代的建筑逻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这种“保留文化内核,以现代语言重生”的理念,让研读建筑专业的Asaf深受触动:“不仅是这次大赛的设计,未来我所有的创作,都会带着这份思考:如何让历史的基因,在当代设计中自然生长。”
文化共鸣,在遗产中看见文明的共通
在两天的参访中,Asaf用“珍视”二字为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写下注脚。
“当你漫步街头,你不仅能看到建筑本身、看到历史,更能看到人们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去守护他们的历史。”他说,南京最让他动容的,是这座城市在深厚底蕴中始终保持的本真,“它没有因历史厚重而停滞向前,反而让传统文化像秦淮河水一般,自然流淌进当代生活。”
这种感觉与他的故乡阿塞拜疆如此相似——那里的人们同样在精心呵护着希尔万沙宫殿的砖石、库拉河畔的古村落,让历史在当代依然鲜活。
聚焦大赛“永不消失的遗产”主题,Asaf在调研中不断叩问——文化该如何被保护、传承,又该如何被传播?
琉璃塔拱门的浮雕、城砖的刻字、秦淮河畔的建筑群给了他答案:“正如那些刻着建造者名字的城砖,砖石会老去,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与敬畏永远鲜活。从建筑设计角度来讲,那些对细节的极致专注,就是对文化本真的敬畏。”
“我们的艺术创作、文化传承,太需要重拾这种对细节的专注,让每个设计都扎根于在地文化的土壤。”Asaf的语气里带着笃定。
这份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敬畏,恰如“丝路余声”小组的聚合——两名中国西安青年尹韶阳、杨兆,一名印度伙伴Zaid Khan,再加上Asaf这个阿塞拜疆人,在大赛搭建的跨国界、跨文化、跨主体的共通的意义空间里,因“丝路”二字跨越国界相聚、因“文化遗产”课题深度链接。
在Asaf看来,文化遗产的价值从不是独属,而是共享。就像大报恩塔的铜铃声曾飘进安徒生的童话,如今,他也希望与小组成员们共同设计的“Garden of the Living Bells”能带着这份共享的记忆,让文明的回响穿透时空,抵达更多年轻人的耳畔。
当然,全球创客大赛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实践——让全球创客在共同参与、共创、共享中,完成一场充满温度的文化互鉴,让遗产的生命力在交融中愈发蓬勃。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