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江苏:“五大路径”支撑乡村振兴
2025-03-17 10:26:49来源:新华日报编辑:杨心怡责编:李诚

  原标题:健全相关体系为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实要素保障 “五大路径”支撑乡村振兴

  2025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聚焦“不断健全要素保障体系”,从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乡村发展用地保障、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等方面作出部署,为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025年,省财政将围绕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深化‘三农’零基预算改革,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协同联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财政支撑。”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负责人告诉新华日报记者。

  据介绍,省财政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202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农林水”科目支出1220亿元,增长1.7%,其中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科目支出176亿元,同口径增长3.9%,重点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撑能力等“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任务。同时,严格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农业农村政策,强化市县投入主体责任,2025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预算安排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超10%,其中,省财政统筹资金78.4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及永久农田保护、农村“厕所革命”等,资金分配上向粮食主产区和财力薄弱地区倾斜。

  省财政还将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包括建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贷担保服务;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用好“苏农贷”专项贷款产品等。“今年持续优化完善农业保险发展机制,以提升农业保险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水平为重点,稳定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推进玉米、大豆种植收入保险,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产保供。”省财政厅金融处负责人说。

  此外,省财政将推进财政预算科学化管理,以零基预算改革为抓手,以预算绩效为导向,对财政涉农资金进行系统重构,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将原有“省农业公共服务补助”“省农田建设补助”等5个农业专项整合为“省现代农业发展补助”专项,以此推动业务整合和政策协同。

  “为健全农业保障体系,我们注重规划先行。”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成1.1万个村庄规划编制,绘就乡村发展蓝图,实现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全覆盖。2025年,省自然资源厅将进一步强化县乡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要素保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顺应人口变化趋势,稳步推动村庄规划实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和生态品质提升,实现城乡功能衔接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一体规划建设、共同繁荣发展。

  据了解,2024年,省自然资源厅多措并举,持续健全乡村用地保障机制,指导各地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全力保障乡村振兴合理用地需求。2025年,将进一步加大乡村发展用地保障力度,单列下达不低于5%的省下达新增用地计划,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全额保障农民住宅建设用地计划,对农业农村合理用地计划需求实行分级保障、省级统筹、应保尽保。

  2025年,省自然资源厅将继续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综合效能,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因地制宜、按需开展整县域、跨乡镇和单乡镇多尺度改革实践,统筹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低效闲置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提升、乡村产业导入培育,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贡献更多的经验。

  对于省委一号文件在“健全要素保障体系”方面的部署,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华彦玲从5个方面作了解读: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既强调稳定承包关系又要盘活存量资源;在金融要素创新方面,既要破解融资瓶颈又需进行风险防控;在科技要素支撑方面,既要培育新质生产力更需人才驱动,并专章部署“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方面,既强调土地延包,又要激活经营主体活力;在政策协同与改革试点方面,既要制度保障又需地方创新,注重政策协同性与基层实践探索。

  “此部署既紧扣中央一号文件‘改革主线’,又立足省情突出科技引领与金融创新,通过土地稳权、金融支持、科技赋能、服务提质、政策护航五大路径,全要素支撑乡村振兴,不仅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全面保障,也为全国深化农村改革贡献了实践样本。”华彦玲说。(新华日报 记者 杨民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