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江的蝶变看国家战略中的“江苏担当”
来源:新华日报  |  2025-10-28 09:41:59

  原标题:从“休养生息”奔向“生生不息”——从一条江的蝶变看国家战略中的“江苏担当”

  10月23日,新华日报记者在南通长江体育公园沿着长江之畔的绿道漫步,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将粼粼水波染成一片橘红。来往的货船穿梭有序,汽笛声悠扬回荡,与江水的潺潺声交织成一曲自然乐章。

  “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硫磺码头所在地,过去,五山及滨江片区厂房、堆场林立,靠江不见江,成为南通人心里的一道‘生态伤疤’,我们按照‘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的总体思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沿江污染开刀,将生产码头拆除、湿地岸堤重建、滨江绿廊贯通,沿江岸线得到系统性修复。”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处处长周航说,今年,南通又将体育设施有机嵌入生态岸线,市民可在江畔奔跑、于绿茵竞技、伴鸟语花香,生态修复的成果真正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品质提升。

  数据显示,南通长江体育公园自8月30日开园以来,日均接待健身市民超2000人次;国庆中秋假期,这里还举办了南通文旅嘉年华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客流热度持续攀升。

  432.5公里的长江江苏段,串联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8个设区市,如今,总长1169公里岸线上,早已从之前的“化工围江”变为“一江清水、两岸葱绿”。

  “看那边,有江豚!”10月19日,在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不时有江豚从江面探出脑袋,灰黑色的脊背划破波光粼粼的水面,引得珠海游客杨宇欢呼不已,“之前听说南京基本实现江豚天天见,没想到是真的,一来就看到了。”

  南京,是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也是江苏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第一关”。“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稳定栖息,是长江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过去因工业和船舶污染,长江水质恶化,江豚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后来,江宁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岛上1123户3668位原住民有序搬迁离岛,岛屿转型为生态保护区。人退绿进,这片土地逐渐恢复自然生机,成为各类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堂。2016年,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成为我国首个长江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江豚在这里安家。”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员潘小玲告诉记者,目前,长期活跃在新济洲周边水域的江豚,已经从2016年的16头上升到了32头。

  如今,通过系统推进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监测体系建设,新济洲已华丽转身为“江中绿宝石,生态大宝库”。截至2025年9月,新济洲已记录各类生物资源达到1937种,形成了层次丰富、系统完整的生态网络,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生动典范。

  当水清岸绿、江豚归来,长江大保护进入“下一程”。长江岸线如何才能实现永续发展?一场以“健康长江”为主题的创新行动在泰州全面展开。

  “近年来,泰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清理整治违规码头,全面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泰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泰州创新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领先技术,运用污染源监测设备、铁塔视频、无人机、无人船、卫星遥感等手段,推进长江大保护的立体管控和智慧管理。

  “十四五”以来,泰州不断强化数智赋能,打造“数智赋能·协同共治”的长江治理泰州品牌。2022年,泰州市启动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子基地建设。该基地以“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展沿江生态环境的全天候监控,长江泰州段848个排口的分布一目了然,一旦重点入江排口出现超标预警,预警信息将及时推送给职能部门,并提醒相关企业做好检查工作,杜绝污染物排放超标行为发生。

  一系列创新行动让长江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新华日报 记者 洪 叶)

编辑:李诚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