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南乡村振兴蹚出“五方挂钩”新路径
来源:新华日报  |  2025-10-23 09:49:14

  原标题:灌南乡村振兴蹚出“五方挂钩”新路径 17人“尖兵”巧破城乡融合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1023094407

美丽灌南。 孙荪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10230944071

江苏裕灌企业工人正在采摘蘑菇。孙荪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10230944072

灌南美丽乡村。 孙荪 摄

  金秋灌南,沃野铺金。硕项湖及湖畔蟹肥菊黄,菌菇大棚里雪白的杏鲍菇簇拥生长,工业集中区的机器声与乡村集市的吆喝声交织成振兴乐章。

  2024年6月,省委驻灌南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由17人组成的“战斗小组”携使命进驻,打破“点式帮扶”惯性,创新提出“四个统筹”,即“资金统筹、项目统筹、资源统筹、人才统筹”,结合灌南县域发展实际,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将有限资金用作撬动经济发展的“硬杠杆”,将优选项目打造成为联农带农的“示范田”,将各方资源汇聚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将各类人才培育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金种子”,以“五方挂钩”15家成员单位为后盾,在灌南11个镇的土地上,拉开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幕。

  这支队伍带着“同频共振”的共识而来。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组长单位,宜兴市为副组长单位,15家成员单位拧成一股绳,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推动“四个统筹”落地见效。“不再是单兵作战,工作一起干!”省委驻灌南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登云的话,道出了队伍以统筹聚合力的协作底色。

  一年多来,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灌南乡村的“颜值”更高,“底气”更足。“现在的日子更有奔头了!”这是灌南百姓最朴实的心声。

  党建红链,串起产业振兴“珍珠串”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问题也是一个一个调研出来的。”工作队坚持“两条腿走路、两只手做事”,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第一书记走村入户走访慰问千余户,撰写镇村调研报告24篇,将隐藏在乡村振兴中的难题逐个梳理、逐项破解。

  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工作队结合调研实际,创新提出“54321”乡村振兴工作思路,编制2年工作规划,明确60项重点民生实事。在队伍协作层面,工作队实行“1+X”的工作模式,以“分产到户+统筹管理”的方式明确队员职责,统筹资源分配,确保每个乡镇都能得到切实可行的资源。

  进驻之初,工作队走访11个镇发现,灌南虽有食用菌、板材加工、高粱酒、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但企业“各自为战”、农户“小散弱”,抗风险能力差。“产业要振兴,得靠党建这根‘红绳’,把分散的‘珍珠’串成链。”王登云说。很快,4个产业链党委相继成立,成为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在灌南,食用菌是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工作队主动对接,推动成立食用菌产业链党委,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开展“党建共建、产业赋能”活动,邀请专家上门指导技术、协调银行解决信贷难题、对接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如今,灌南建成菌菇文化展示中心,蘑菇产业入选苏北农业强县典型案例,全年销售额约6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灌南蘑菇”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不仅是食用菌,板材加工、高粱酒、精细化工等产业在党建引领下焕发新活力。工作队推动板材加工产业链党委与南京林业大学、江苏银行达成战略合作,链上企业获得“一对一”专业指导和1200万元低息贷款支持;协助高粱酒产业链党委整合资源,提升酒品品质、推出“酒旅融合”线路;为精细化工产业牵线搭桥,引入省化工协会资源,解决技术瓶颈,推动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针对农户“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问题,工作队创新成立稻麦、葡萄、小龙虾、大闸蟹4个产业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打造“党组织+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物流”模式。在硕项湖大闸蟹养殖区,联盟不仅为养殖户提供苗种、技术支持,还搭建了销售平台,引入保险机制。去年9月,工作队协助举办首届硕项湖大闸蟹开捕仪式,并投资建成硕项湖大闸蟹交易市场,累计帮助农民增收1600余万元。今年又启动大闸蟹品牌建设“1+3”行动,以产业规划为引领,同步开展“品质提升、品牌宣传、品效合一”三大行动。联合灌南农发集团以及大闸蟹家庭农场联盟,推出“灌香南得”硕项湖大闸蟹品牌,“现在通过交易市场和联盟对接,蟹卖得贵、卖得快。如果亏了,还有养殖收益补偿保险!”养殖户宋跃喜笑颜开。

  面对村集体经济“小散弱”、资源分散等现实难题,工作队积极利用“县域资源联筹、镇域产业联营、村域项目联建”三级联动体系,充分发挥“强村公司”平台纽带作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组织强村公司“进机关、进高校、进企业、进银行”,今年中秋国庆前夕,一场来自灌南乡村的“土特产盛宴”,在南京多家省级机关、高校和医院热闹开场,“灌南味道”走俏南京。“强村公司”发展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探索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的力量还体现在人才培育上。工作队以人才聚“势”,截至目前,举办“第一书记讲党课”“乡村振兴讲习所”等活动40余场,培育掌握“数字人”技术的网络助农主播50余人,发展26名党员充实“两委”班子,协同举办多期村书记、带头人培训班,为乡村振兴培育群众主心骨、发展领路人。

  产业破局,老本行焕新与新赛道崛起

  “乡村振兴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乡村谈振兴,要把城市和乡村视为有机整体,系统谋划,融合发展。”王登云说。从传统物流到低空经济,从白酒老厂到生物新兴产业,灌南的产业版图正不断扩容,城乡协同融合发展。工作队以“既要老本行焕新生,也要开辟新赛道”的清晰思路,让“旧动能”提效、“新动能”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

  建筑业、房地产业既能有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又能显著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工作队持续引导政策、资金、资源向灌南倾斜,创立建筑业企业“3+N”帮促机制,为灌南建筑企业与省内龙头建筑企业牵线搭桥,把先进的理念技术带进灌南,把成熟的产业人才推向各地,完成合作金额2亿元;盯住物业服务“小切口”,链接物业服务背后广大业主资源,撬动特色产品销售的“大市场”。

  人民城市,以人为本。工作队关注城市更新工作,为灌南这座传统老城带来新鲜活力和宜居幸福。协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汤沟镇打造省级重点特色镇;10余位国家和省级设计大师为汤沟智慧酿造园区、硕项湖片区和美乡村规划等项目提出焕新之策;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构建“1+7+X”的城市更新体系。如今,曾经“藏在深巷”的汤沟酒厂,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游客打卡的“文旅新地标”;近3年新增的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6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灌南独特的乡村风情。

  走进灌南智慧物流产业园分拣车间,自动化传输带高速运转,包裹经扫码、分拣、打包后,迅速涌向等候的快递货车。这处日均处理7万—8万件货物、累计交易额超30亿元、进口贸易额突破2740万美元的物流枢纽,是工作队推动产业升级的“代表作”。

  园区内的产业延伸更显活力:冷库区,浓郁的榴莲味扑面而来,工作人员忙着分拣进口榴莲;电商直播区,“猫山王”“田大叔”等电商主播对着镜头推介新鲜榴莲,“仓库直发、新鲜直达”的承诺让订单不断。“我手机里存着不少工作队队员的联系方式,有需求随时找他们,帮扶特别及时。”金灌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京辉的话里满是认可。

  在灌南的产业升级蓝图中,工作队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围绕基地建设、项目招引、专家资源对接等,积极推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科第二十八研究所、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与灌南开展深入合作。今年3月,南航CAAC培训分中心落地灌南,7月,灌南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正式获批,成为苏北首个县级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为产业集群落地打下基础。

  民生温度,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以前乡镇卫生院人来人往,现在年轻人都去县城看病了,这些老房子就闲置下来了。”站在李集镇卫生院原病房楼前,院长侯艮江望着正在施工的改造现场,语气里既有对旧设施的感慨,更有对新用途的期待——这里正从闲置病房“变身”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中心,即将解决周边李集、孟兴庄、汤沟三镇近120名孤寡老人的“养老难”。

  “不能让好资源闲着,更不能让老人没人管!”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这一矛盾后,迅速联合卫生院展开协调。今年4月,改造工程正式动工,项目建成后最多可容纳220名老人,提供住宿、餐饮、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一站式养老服务,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无缝衔接。

  就业是民生之本,工作队把“饭碗”送到百姓家门口。今年1月,灌南县“春风行动”暨乡村振兴专场招聘会上,30余家企业摆开展位,无人机驾驶员、菌菇技术员、电商运营等岗位吸引了上千人求职。“我在蘑菇加工厂找到了工作,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宝妈”张丽娟笑得合不拢嘴。工作队还推出“宝妈微创”项目20余个,带动近4000人就业创业;深化苏陕协作,赴陕西柞水县举办食用菌产业链直播带岗招聘会,线上参与超6万人次。

  工作队的“60件实事”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项目:投入资金在15个村开展民生工程,提档升级农路55.2公里,2名队员所在村申报成功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成6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提升改造,建成为期3年的“周末家园”苏北助学项目,邀请50余位知名专家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惠及3000余人次……每一件实事,都瞄准村民的“急难愁盼”,用实际行动筑牢乡村振兴的“幸福基石”。

  工作队想群众所想、助群众所盼、急群众所难,用心用情为灌南办实事、做好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这些实事,都办在了我们心坎上!”这是灌南百姓的共同感受。

  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振兴“精神密码”

  “等你来,等你来,我为你讲好日子靠谁来带。等你来,等你来,等你看汤沟人好春常在……”在汤沟镇,一首朗朗上口的村歌《汤沟等你来》时常在街头巷尾响起,这首由工作队联合县文联为汤沟镇量身打造的村歌,不仅唱出了当地的酒文化底蕴,更唱出了村民对家乡发展的自豪。工作队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自进驻之初便将乡村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文化为笔勾勒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工作队始终坚信“无乡土不文化”,把激活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在张店镇马台村,工作队投入资金推进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二期建设,完善展陈设施、挖掘红色故事,还邀请老党员定期讲革命历史。如今,马台村成功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每年吸引大批党员干部、群众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乡村发展血脉。“以前革命旧址荒着,现在成了‘红色课堂’,我每周都来给孩子们讲马台村的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传下去!”老党员孙大爷说。

  文化活动让乡村“活”起来。工作队联合县文旅局、文联举办灌河流域“四市五县”文化联谊、网络“村晚”等活动200余场,2025年“村晚”系列活动线上线下互动超1500万人次。在“茉莉花开 香飘港城”乡村振兴“三进城”活动中,淮海戏、非遗剪纸、灌南草编走出灌南,不仅展示了当地文化,还带动了食用菌、大闸蟹等农特产品的销售。

  “文化不仅能聚人心,还能变成‘金钥匙’,打开增收大门。”王登云说。如今的灌南,村歌嘹亮、红色传承、赛事热闹,文化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推动灌南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稳步前行。

  从菌菇大棚到无人机基地,从红色村庄到文旅景区,从闲置卫生院到医养中心……灌南的乡村面貌日新月异,背后是这支17人“战斗小组”的坚守与付出。未来,工作队将继续深化“五方挂钩”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让灌南的乡村振兴故事,更加精彩动人。而灌南大地上,那股向上的力量,正续写着新的篇章。(新华日报 记者 赵芳 见习记者 黄煦 通讯员 孙荪 夏丹华 陈建国)

编辑:李诚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