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苏北大地,稻浪翻滚间藏着丰收的期许,清澈河水中映着村落的新颜。近日,“央地媒体农文旅融合调研组”走进宿迁市宿城区,从耿车镇电商直播间的热闹吆喝,到刘圩村亲水步道的悠闲身影,从蔡集镇农耕体验区的欢声笑语,再到王官集镇垂钓基地的专注神情,感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近年来,宿城区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抓手,打破传统乡村发展路径,在产业转型、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中探索出独具苏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沉寂的乡村焕发蓬勃生机。
在耿车镇大众村夏和虎电商工作室,主播姚群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产品,屏幕上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后台工作人员忙着核对地址、打印单据,一派繁忙景象。
很难想象,这个如今电商氛围浓厚的村庄,曾是全国闻名的废旧塑料加工集散地。大众村党委副书记杨坡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介绍,随着环保政策收紧和产业升级需求,村里开始探索转型之路,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电商产业上。
如今的大众村,已彻底摆脱“散乱污”标签,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商村”。“我们村3898人,注册企业和经营户有953家,平均每4个人里就有一个创业主体,真正实现了‘家家有产业、人人能就业’。”杨坡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在刘圩村,一幅“水清岸绿、屋舍俨然”的画面映入眼帘:清澈的河水绕村而过,白墙黛瓦的农房沿水而建,亲水步道上村民悠闲散步,儿童在河边草坪上嬉戏玩耍,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刘圩村党委副书记刘西蟒指着河道两岸介绍道:“几年前村里的河水因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直排变得又浑又臭,2019年开始,我们围绕‘水美刘圩、田园风貌’的定位,深入开展‘六水共治’行动,也就是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长效管理,彻底改变了村庄的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刘圩村已累计投入2500万元用于农房改造和环境整治,全村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现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30多万元,比2019年增长了近10倍。”刘西蟒自豪地说,“刘圩村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好生态带来了好生活,这是我们全体村民最实实在在的感受。”
在蔡集镇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牛文化”与农耕元素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亮点。“我们度假区以‘一湖两核六版块’为总体规划,涵盖亲子农场、花海观光、研学基地、民宿集群等业态,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目标是打造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度假区员工姚梦婷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牛角村人,看到家乡从普通村落变成热门旅游地,心里既自豪又开心,现在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就业了,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
在王官集镇渔文化创意产业园,渔具生产车间里工人忙着组装鱼竿,直播基地内主播推介各类渔具,垂钓文化馆中游客了解垂钓历史,朱海休闲垂钓基地里钓客专注地盯着水面,一幅“渔”味十足的产业图景生动呈现。
依托朱海休闲垂钓基地的1.2万亩水域资源,围绕“一根竿钓起一片产业”的思路,打造了集渔养殖、渔垂钓、渔具生产、渔具直播、渔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链。目前园区已规划建设1.3万平方米的渔具直播基地,建成全国首家垂钓文化馆,引进美人鱼钓具等8家渔具制造企业,休闲垂钓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一直以来,宿城区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纽带,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宿城区将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让乡村既留得住乡愁,又能让村民富起来,让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文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