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艺术学院“青竹筑梦”实践团走进镇江扬中,以“学习非遗、传播传统记忆”为主题,通过探访博物馆、对话非遗传承人,开启了一场触摸匠心的暑期文化实践之旅,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实践团首站抵达扬中博物馆,在系统了解扬中“江心之岛”地理演变与城市发展脉络的同时,重点聚焦地方非遗专题展区。展柜中,扬中传统竹编技艺、泥塑制作过程及传承人故事依次呈现,而河豚制作工艺的展示,更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与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
馆内当代书画家的作品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传统文脉在现代艺术中的延续。徐依然同学深有感触:“文化传承不只是把老物件封存起来,更要让它在当下焕发活力,这正是我们年轻人该好好琢磨的事。”
实践团在扬中博物馆前合影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新坝镇新治村的陈履生博物馆群,三层的竹器博物馆中,超六千件竹制器物令人惊叹,从日常的竹筐、竹床,到精巧的婴儿车、帽子,甚至创新的穿戴式结构设计,竹编工艺的实用性与艺术表现力在此充分展现。
错落悬挂的竹制品在灯光下纹理分明,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氛围。实践团成员郁婧湲凝视着空中的竹艺装置说:“虽然现在城市里少见竹器,但它完全可以变成新的文化符号,比如设计成有竹编元素的装饰品。”
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中竹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耿月新的工作室。耿月新手持青竹向大家介绍:“这是刚竹,韧性强,适合编承重的器物;那是桂竹,纤维细,做精细的竹丝最合适。编竹器就像与人打交道,得懂材料的‘脾气’。”
耿月新展示扬中竹编作品
工作室三层空间藏着竹艺的万千世界:低层的获奖小竹篓虽小巧,却展现着“指尖功夫”;二层的竹编书法与国画令人称奇,细如发丝的竹丝在光影下难辨竹纸;三层筹备中的个人展,更藏着对竹艺未来的想象。
实践团与耿月新(第一排中)合影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记忆留存,更是当代青年的责任。实践团将以此次研学为基础,探索竹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通过课题研究和文创开发等方式,让传统竹编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文/图 王佳 徐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