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统筹及制作:顾红艳 陈超然
国际在线江苏报道(记者 杨心怡):8月2日,“永不消失的遗产”2025全球创客大赛开营仪式上,伦敦大学学院沉浸式非虚构叙事讲师Niall hill、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李萌、布里斯托大学数字戏剧与表演创作专业讲师Harry Wilson三位导师从不同角度分享他们眼中的大赛多元底色。
从往届记忆到本届新思,从本土传承到国际融合,他们的话语里既有对过往的回望,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共同指向一场跨越边界的数字文化创意之旅。
Niall hill:从“初遇”到“再赴”,让探索更深入
作为再次站上赛场的外国导师,Niall hill的返场初心格外动人:“去年第一次参与时,这里的历史厚度和国际创客们用技术探索历史的热情,深深打动了我。”
今年,他眼中的大赛有了新维度:“去年我们聚焦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叙事,今年则转向公共艺术与无障碍装置,这对创作者是全新挑战,却能让历史解读更贴近大众。”他对“一城·一塔·一河”的主题也有自己的看法:“这让我们跳出单一建筑,看见南京遗产的广阔图景,给了创意更多切入角度。”
在Niall看来,大赛的意义远不止于作品,他说:“大赛让全球创意者在跨文化合作中拓宽视野,看着一个个想法在两周内落地生长,这种数字创意领域的协作与进步,本身就是最珍贵的收获。”
Harry Wilson:以新视角启程,在碰撞中发现
而首次以导师身份加入的Harry,则带着新鲜的期待而来。“去年布里斯托大学的学生参与了比赛,今年有机会亲自走进南京,探索这里的文化,同时支持团队打磨创意,对我而言是份特别的缘分。”
作为“新”面孔,他更看重大赛的跨文化价值:“来自世界各地的团队与中国团队相遇,不仅是文化的分享,更是视角的碰撞。而科技的加入,让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联——遗产如何影响当下,又将如何定义未来的交流方式?”
谈及期待,Harry眼中满是憧憬:“我渴望看到团队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生长,也希望自己能好好深入了解南京的博物馆和街巷。当然,最希望大家在创作中收获成绩与快乐。”
李萌:“参与式生态”,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共同创造者
作为连续参与的中国导师,李萌对大赛有着深刻的记忆:“去年的赛程像一部跌宕的故事,固定空间里,选手与导师并肩破题,那些共同克服困难的瞬间,至今难忘。”
她回忆道:“去年,年轻人齐聚大报恩寺,一起追溯塔的重建与损毁史,这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创造历史,我们称这是大报恩塔的‘第四次重建’。”
而今年的“新”变化让她尤为期待:“在去年全沉浸数字化的基础上,我们加入了实体交互和实体装置环节,这让创意有了更具体的落地形态。”
她特别提到博物馆的角色转变:“从前它是被观赏、被仰望的客体,现在成了‘城市会客厅’,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共同创造者。”而这份创造,更让中国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让静态的塔变成动态的故事,这正是国际传播的力量。”
三位导师的话语里,藏着大赛最珍贵的底色——抛出真正的问题、提供现实的场景、实现有用的共创,探索一条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高水准的、有代表性的国际传播创新路径。
开营的号角已然吹响,这场聚焦“数字遗产”的文化创意之旅,正等待着与所有创客共赴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