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法治+非遗”多方聚力 共护锡剧根脉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7-22 15:01:43

  在法治与非遗交相辉映的时代浪潮中,无锡市惠山区司法局匠心独运,擘画“法治+非遗”融合新图景。近期,借《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立法东风,惠山区司法局以场景化普法为笔、立体化组网为墨、多渠道守护为纸,在国家级非遗锡剧的千年戏韵里,书写法治护航的时代新章,赋予传统艺术鲜活生命力。

无锡“法治+非遗”多方聚力 共护锡剧根脉_fororder_图片 1

长安中心小学学生在“戏韵新生 法治同行”体验区合影打卡

  场景化普法:让锡剧文化扎根法治土壤​

  如何让锡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惠山区司法局从贴近群众的场景入手,将法治元素融入锡剧传播现场。在长馨家园小区广场上,东北塘锡剧团表演的锡剧《清风亭》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看。

无锡“法治+非遗”多方聚力 共护锡剧根脉_fororder_图片 2

长安中心小学“桃娃小锡班社团”以戏普法

  与以往不同的是,长馨社区立法信息采集点将“立法意见征集角”搬到了演出现场。​居民们一边欣赏精彩的锡剧表演,一边在“立法意见征集角”前驻足停留,仔细阅读条例草案相关内容,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

  立法信息采集员结合《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重点条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立法背景,引导演员、戏迷和群众围绕锡剧保护传承畅所欲言。“我们民间锡剧团‘自谋生路’不易,这个条例的出台是实实在在的支持。”锡剧团王阿姨的真情流露道出了众多从业者的心声。​

  立法信息采集员当场回应会将民意原汁原味传递给立法机关。这种“观剧+普法+献策”的闭环模式,既让锡剧文化在法治土壤中扎根,又让立法工作汲取了民间智慧。​

无锡“法治+非遗”多方聚力 共护锡剧根脉_fororder_图片 3

长乐社区立法联系点征集意见建议

  立体化合网:广泛征集锡剧立法建议​

  在惠山区司法局的创新实践中,一场法治与非遗的双向奔赴徐徐展开。为让《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更贴合实际需求,区司法局邀请长安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专业戏剧演员、群众代表等走进11个社区立法信息采集点,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各抒己见,一场法治与非遗相互赋能的生动实践由此展开。

  此次广泛征集收获了众多宝贵建议。长安街道社会事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文体)负责人着眼于民营院团的发展,提出可借鉴浙江“民办公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符合条件的民营院团提供稳定演出机会和基础保障。这一思路有望激发民间锡剧传承力量的活力。

  与此同时,其他视角的建议也同样极具价值。区人大代表郭富彬则将目光投向年轻受众,提出打造锡剧主题的动漫、游戏等数字化产品,让古老的锡剧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这些创新之举,将为传统锡剧注入青春基因,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截至目前,11个立法信息采集点已通过调研、座谈、现场对话、线上征集等多种形式收集到意见建议32条。​

  多渠道守护:助力锡剧传承源远流长​

  惠山区还通过多渠道守护,让锡剧传承源远流长。长安中心小学“桃娃小锡班社团”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唱腔演绎了一个因赌博触法而付出代价的故事,以艺术表演的方式传递法治理念。​

  现场,人大、司法、社区、学校及社会组织代表共同签署《守护锡剧承诺书》,承诺通过资源互通、品牌共建,促进锡剧传承与法治传播双向发展。同步启动的 “锡剧少年法学团”培育计划,将通过模拟立法建议、编写法治小故事等方式,让法律知识在趣味中生根发芽,也让锡剧焕发新的活力。​

  从贴近群众的现场互动到多方参与的意见征集,再到着眼长远的传承计划,惠山区司法局通过“法治+非遗”的创新融合,不仅为锡剧的保护传承注入了法治力量,也让法治文化在非遗传承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实现了二者的“双向奔赴”与共同发展。​(文/图 张永明 张艳)

编辑:高一芳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