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南京市政府主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和毕飞宇、刘震云等39位中国作家与会,以“‘译’起向未来”为主题,共同探索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开幕式上,15位深耕中国文学翻译的汉学家获颁“中国文学之友”证书,彰显对其翻译事业的肯定、对其推动文明互鉴的贡献。
颁发“中国文学之友”证书 供图 主办方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开幕仪式,他以“特别的空间、特别的嘉宾、特别的使命”三个“特别”开启盛会,强调本次研讨会旨在“用翻译架桥,让中国文学的心跳与世界同频”。
作为东道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向与会嘉宾展现了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深厚底蕴。从《文心雕龙》的诞生到《红楼梦》的传世,从鲁迅、巴金的文学足迹到当代“南京作家群”的蓬勃创作,南京以千年文脉为基,正成为中外文学交流的前沿阵地。周红波在致辞中提到,南京将充分发挥世界“文学之都”的平台优势,持续推进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等项目,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注入城市力量。
罗马尼亚汉学家白罗米作为代表致辞,她以翻译《荀子》《庄子》和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作家作品的亲身经历,诠释了“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共情”的深刻内涵。
开幕式后,“译”起向未来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主持。九位中外嘉宾从不同视角展开深度对话,为翻译实践与文学传播注入思想火花。
活动现场 供图 主办方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除参与分组研讨外,还将参加“金陵风味”南京美食体验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出席文学之都青年漫画家全球驻地成果展启动仪式,参与“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等城市文化研学活动。(文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