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深耕红色沃土 以党建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7-10 11:39:39

  7月9日,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小娟,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佘军率领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赴南通如皋红军小学及周庄社区开展系列活动。此次行动以“托起明天的太阳”为纲领,深化党建共建、联动校地资源,旨在打造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高校智慧与红色动能。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深耕红色沃土 以党建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_fororder_图片11

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誓言铸魂 党建共建锚定育人初心

  在庄严肃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碑前,外国语学院党员代表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革命传统是滋养青年的精神沃土。”朱小娟在活动中强调,“‘托起明天的太阳’,就是要让红色基因成为学子成长的核心密码,让革命精神在代际传承中永葆活力。”

  当日,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党支部、学生第三党支部与如皋红军小学党支部正式签署党建共建协议书。这一举措标志着双方将以组织共建为纽带,在红色教育资源开发、青少年思想引领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的新一代。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深耕红色沃土 以党建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_fororder_图片12

党建共建签约仪式

  双语红课育苗 红色基因插上国际表达翅膀

  依托党建共建基地,外国语学院同步启动“红烛”双语育人工程。学院“红烛支教团”首批研究生党员将进驻如皋红军小学,通过英语浸润教学、情景课堂等创新形式,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团队计划以本地革命遗迹为素材,开发沉浸式双语剧目,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革命历史,在语言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用世界语言讲述革命故事,让国际化的表达托举太阳,才能照亮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朱小娟表示,双语红课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让红色文化突破语言壁垒、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探索,为老区红色资源赋予了国际化传播的新生命力。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深耕红色沃土 以党建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_fororder_图片13

实地参观周庄社区

  三链融合兴村 校地联动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下午,团队一行前往全国文明村周庄社区,与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新桃就校地合作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推进“三链融合”行动计划,以教育链筑基、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搭桥,构建校地振兴共同体。“2024年红色研学引流超10万人次,桑蚕产业户均增收1.27万元,目前正在开发桑蚕全产业链。”孙新桃表示,“高校的智慧注入,让老区的资源真正焕发了新生。”

  双向循环共生 创新机制实现红绿资源互哺

  此次校地联动首创“三维循环”发展体系,推动高校与乡村资源双向流动、协同增效。联合开发《红色双语实践课程》,实现革命精神传承与国际表达能力的双向赋能;共建党建教育实践基地与乡村振兴产业研习中心,打造“双核实践平台”,为师生提供一线调研与实践岗位;将红色情景剧培养体系反向导入高校思政教育,形成“创作-实践-反哺”的闭环,让老区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课堂。“一根桑蚕丝,一头系着革命传统,一头连着世界市场。”朱小娟用生动的比喻诠释合作愿景,“我们要让老区的‘一根丝’,织出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让红色沃土上的‘太阳’,照亮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将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交织,不仅为革命老区注入了人才与智力动能,更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路径,让“托起明天的太阳”的誓言,在深耕红色沃土的实践中绽放出蓬勃生机。(文/图 孙荣 通外轩)

编辑:陈小雨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