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扬州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汇报——上海诺达双语学校的11位初中生完成了为期9天的“京杭大运河田野调查项目(北线)”。他们从北京出发,最终抵达扬州,沿途完成500份一对一问卷调查,还以地标讲解员身份“代言”11个运河地标,合力撰写了《运河青年建议书》。
此次调研中,学生们从“观察者”转变为“建议者”。每位学生选取一座运河城市的代表性地标,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和移动课堂,构建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自己的讲述。九年级学生缪张航感慨:“东部很多城市因运河兴起或繁荣,后因交通动脉变铁路而衰落,但文化遗产如美食得以留存。”
同时,他们在每座城市随机展开含15个问题的问卷调研。数据显示,79.2%的人对运河有基础了解,9%的人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超50%的人近五年对运河的了解明显增加,这与同期运河文化传播工作集中开展相呼应,是对相关工作的肯定。
学生采访沿途城市居民
在了解渠道方面,45.2%来自社交媒体,超过传统媒体的39.2%和学校教育的43.2%。38%的受访者会强烈推荐外国朋友游览大运河,显示其具备“文化符号”传播潜力。“文化遗产”“古代工程”等关键词在联想中占比约45%,凸显运河文化底色的重要地位。
环境方面,超80%的人表示满意,体现运河城市生态恢复与环境美化成效显著。“生态景观”“非遗与美食”“历史文化展示”被认为是做得好的前三项。但调研也发现“互动性不足”“缺乏新鲜感”等问题,18岁以下受访者尤其希望增加 VR、AR 等技术应用以提升趣味性。
此次调研形成了三项核心成果:学生独立完成3个运河纪录视频,从采访到剪辑全流程自主;每人担任一个地标讲解员,实现从学习者到表达者的转变;500份问卷数据成为建议书的依据。
调研中,学生陈菲尔采访了参与京杭大运河申遗全过程的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王合忠。他介绍,申遗后许多运河地段被发掘修复成文化公园,与长城、长征并列为国家三大文化公园体系,并建议学生用自身方式传播运河故事。
学生采访沿途城市居民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称赞孩子们选择大运河项目了不起。指导老师林楚方表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思考和公共表达训练。带队老师常阳阳认为,熟悉自身文化、讲好自己的故事是自信的来源。
目前,《给运河城市市长的建议书》撰写工作仍在继续,计划暑期末前定稿并递交部分城市管理部门,期待产生建设性作用。(文/图 加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