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梭织命锁风云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台剧《织云记》 首演成功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7-01 11:03:41

  在南京甘熙故居的雕花砖墙下,白局艺人手持碗碟轻击节拍,悠扬的方言唱腔回荡在百年老宅的梁柱间。6月30日,金陵剧本奖获奖舞台剧《织云记》在此首演,以白局与云锦交织的叙事,将观众带入清末民初南京匠人的世界。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层探索——当白局遇上云锦,非遗的“活态传承”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注解。

  《织云记》,作为南京白局新作,同时也是第一届“金陵剧本奖”最佳剧本奖作品,历经13个月打磨,首次搬上舞台。

一梭织命锁风云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台剧《织云记》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360

白局非遗传承人黄玲玲

  年近八旬的艺术总监、白局非遗传承人黄玲玲老师,六十余年来始终在为这门南京本土曲艺默默耕耘,从20世纪60年代初登台演出,到今天投身《织云记》的创作,见证了这门艺术的沉浮与坚守。正是这份坚守让她能够将珍贵的艺术积累倾注到新作中,她将与老一辈艺术家同台演出的经验融入其中,比如在老年许继蘩的唱段中巧妙运用了《义民册》中经过改良的唱腔,让传统与创新完美交融。 

一梭织命锁风云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台剧《织云记》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390

演出现场

一梭织命锁风云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台剧《织云记》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285

演出现场

  《织云记》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里,既有传统手艺的传承,也有时代变迁中的挣扎,更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守望。这部首部白局舞台剧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破壁。主创团队多为南京本土创作者,他们用方言讲述着云锦传人骆素云与许织的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南京匠人的生活图景。甘熙故居的飞檐翘角与白局的市井气息浑然一体,演出采用“整本可看、分折可赏”的灵活设计,既能在剧场铺陈史诗感,也可化身文旅项目中的流动风景。

一梭织命锁风云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台剧《织云记》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321

演出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故事的专业性与真实感,主创团队特别邀请了南京云锦研究所的非遗传承人周双喜担任顾问,让这段历史能够得到严谨而生动地呈现。

  南京白局的形成与明清时期云锦织造业的繁盛密切相关。云锦织工在高达三米的织机前日夜劳作,通过即兴对唱、赛歌或创作顺口溜缓解枯燥,逐渐形成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最终成为南京独特的文化符号。当年,二十万织锦工人常以说唱抒发情感,“白唱一局”的质朴传统也成就了这一艺术的美名。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为《织云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基础。

一梭织命锁风云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台剧《织云记》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296

演出现场

一梭织命锁风云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台剧《织云记》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262

演出现场

  在当前努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广泛实践中,《织云记》的创排无疑具有时代价值。这不仅是对南京两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一次本土文化资源协同开发的有效实践,不仅致力于打造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更积极探索了传统艺术与年轻观众、新兴业态的结合路径,传递非遗香火,彰显文化自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DSC08503

演出合影

  南京白局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守护。《织云记》通过舞台剧的创新实践,为白局注入当代叙事与审美活力,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未来,《织云记》将走进沉浸式文旅场景,用最本土的声音,讲述着最动人的南京故事,让这门“方言活化石”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文/图 白芷)

编辑:高一芳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