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美德之光”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南京举行,南通如皋市长江镇富圩村村民杨秀凤获评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类),登台接受颁奖。她40多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丈夫的事迹,让大家看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宝贵真情。
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颁奖仪式
2025年1月,杨秀凤更是入选了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成为如皋第21位获此殊荣的市民。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爱心邮路”上的乡邮员群体、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赵小亭,到八年洗碗替子还债的丛慧玉、不顾天寒地冻蹚水救人的老党员石秀峰,再到如今陪伴瘫痪丈夫四十余载的信义妻子杨秀凤,如皋好人群像恰似雉水大地上的颗颗明星,恒久闪耀,璀璨动人。
历史积淀的城市基因
作为江海平原城市文化的发源地,如皋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淳朴善良、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知难而上的群体性格,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这种性格,不仅塑造了如皋人的精神世界,也成了“好人文化”得以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翻阅如皋近代历史,沙元炳是一座让人肃然起敬的丰碑。作为张謇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一生致力于兴办实业、教育等事业,凡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事,几乎无所不做。他捐钱建校建厂建医院,兴修水利公路,造福乡梓。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如皋“好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德寿相济的人文内涵
如皋,作为世界长寿养生福地,其长寿文化源远流长。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如皋户籍人口137.57万人,其中百岁老人超300人,远超“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5人”的世界长寿之乡标准。在长寿文化的熏陶下,如皋人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更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
家住白蒲镇勇敢社区的顾汝询老人,就是这样一位鲜活的载体,他用言行诠释着善与长寿的关系。老人现龄106岁,每天坚持早起,练习书法,这些年邻里亲朋都曾收到老人的书法作品。老人觉得赠墨于人,就是送福于人,是一件乐事。年轻时,顾汝询就以善良著称,即便自己收入微薄,但看到别人有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不吝帮助。一生践行善行的顾汝询笑着说:“善是长寿的根,只有心怀善意,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善是长寿的根”,朴实的话语道出的却是长寿文化与好人文化之间深刻的互构关系。如皋的长寿文化和好人文化,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长寿文化关注生命的长度与质量,而好人文化则强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两者在文化基因上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如皋人积极向上、善良友爱的精神面貌。
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在如皋,好人好事层出,“凡人微光”引领“星火燎原”,平民英雄不断涌现,道德模范传递榜样力量,文明新风劲吹雉水大地。近年来,如皋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全国“四个100”最美志愿者1人、“中国好人”21人、江苏省道德模范2人、江苏省“最美教师”1人、“江苏省见义勇为模范”1人、“江苏好人”38人、“江苏省美德少年”“新时代江苏好少年”7人、“如皋好人”387名、爱心团队爱心大使316个。
“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我们将持续发掘立得住、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和身边好人,高质量打造爱心城市馆等礼遇阵地和载体,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让‘如皋好人’在雉水大地不断涌现,让‘大爱如皋’成为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谈及今后爱心城市建设,如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炜龙如是说。(文/图 蔡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