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枢纽加速“链”全球
来源:新华日报  |  2025-04-24 09:54:29

  原标题:科创驱动 服务赋能 徐州枢纽加速“链”全球

  暮春,位于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的江苏四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刚下线的“NLSS”系列工业锅炉被运装上货运车辆,即将发往海外。该系列产品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把控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家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突破,是港务区科技创新的成果缩影。今年以来,港务区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引擎,“双轮驱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出一条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坚持自主创新、优势互补,深化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工大等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四方洁能公司董事长段绪强说,新产品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每立方米低于25毫克,功能高度自动化,还可超负荷运行。产品凸显节能、环保、降碳等六大优势,在“双碳”政策推动下,成为锅炉行业“新宠”。

  近年来,港务区大力支持辖区企业科技创新,在政策扶持、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产学研对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依托淮海国际陆港开放优势,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支持更多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

  在垞城片区的苏能垞城储能电站项目,曾经的采煤塌陷地“变身”省内最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该项目使用电厂退役机组资源,建设智能微电网,盘活低效用地建设储能电站,实现废弃矿井的绿色转型。项目并网后,可为省内存量新能源电站及新增新能源电站项目提供200兆瓦调峰服务,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矿城镇废弃地空间优化开发与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及综合示范工程”内容。

  这种“工业锈带”变“绿色经济带”的探索,在港务区并非个例。在柳新镇片区,港务区和徐矿集团的最新合作项目——源网荷储一体化“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该项目利用垞城矿采煤塌陷区坑塘水面建设,建成并网后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1.3亿千瓦时,可有效降低园区能耗成本。后续,双方将积极推进更多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建设,促进港务区低碳智慧产业园区发展。

  在中欧班列轰鸣声中,港务区传统物流产业也在加快转型。在国际陆港供应链服务中心,数字化大屏实时联动连云港海港,铁海联运班列实现“一箱到底”。目前,徐州至连云港运输时效从2至3天压缩至8小时,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徐连海铁联运班列已常态化开行,年内累计发运货物同比大幅增长。

  港务区创新推出“班列+跨境电商”“班列+保税”“班列+市场采购”等新业务,大幅提升班列运行质量和平台功能。去年以来,徐州中欧班列通过优化作业流程、提升通关效率,确保货物快速、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大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徐工专列”“市场采购专列”等定制化服务,让本土企业搭上国际物流“直通车”。

  作为江苏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关键支点,港务区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徐州中欧班列累计开行429列,同比增长15.9%,增幅位于全省之首,运输网络覆盖欧亚21个国家、50余座城市。港务区还依托徐州铁路物流中心、观音国际机场货运站等平台,联动保税港、航空港,构建“空铁水陆邮”多式联运体系,助力徐州由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型。

  在服务企业方面,港务区组织工作专班,“一企一策”开展帮扶,对辖区物流企业开展大走访活动,全面了解企业需求并提供分类管理和定制服务。这种精准化服务模式,让物流企业满意度持续提升,推动港务区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从特种设备检测到GSP认证,港务区全程靠前服务,将原本约1周左右的时间缩短至不到2天。”久祥医药冷链物流负责人孙经理说。

  如今,这样便捷高效的服务在港务区已成为常态。港务区实行联合包挂机制和任务分配模式,解决问题“零停滞”,为项目落地、公司注册、政策申报等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帮助入驻企业解忧纾困。

  2024年,港务区累计新增综合物流企业200家,累计完成综合物流营收210亿元,累计新增综合物流规上企业12家,超额完成“新双百”计划目标,综合物流产业蓬勃发展。

  当前,港务区正通过制度创新与开放突围,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发展根基;加快科技创新,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制高点,探索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华日报 记者 张耀文 通讯员 王冰)

编辑:李诚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