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常州市天宁区司法局联合郑陆司法所,以“法治+N”为主导,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坚持把乡村法治建设作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乡村法治底蕴和法治特色,配合阵地建设、品牌打造、乡风树立等举措,挖掘当地资源禀赋,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法律的知晓率和认知度,持续营造浓厚的法律宣传氛围,真正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群众心里。
赋能三治融合,深化乡村法治建设体系。郑陆镇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深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构建“三治融合”工作模式,精准助力法治乡村建设;“智治”支撑,推广“三一数治”, 一屏知全局——法治堂纳入郑陆镇行政一体化平台体系,设置矛盾纠纷调处模块,实现“人、案、事”要素集成,各类信息数据可视化呈现,一站全共享——通过一体化平台横向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纵向贯通“镇、村(社区)、网格”实时数据;一体促联动,郑陆镇一体化指挥中心对矛盾纠纷涉及到的相关部门进行精准派单,全流程跟踪处置进度,实现多部门联动合作,矛盾纠纷实现闭环处置。
注重因地制宜,调动乡村法治建设积极性。持续“法趣妙语”普法盛宴,天宁区立足于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法治观念、法治信仰,创新打造以“文艺+法治”的普法宣传方式,把宪法、民法典、禁毒等方面的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不断提升全民普法宣传的深度、广度、力度;以“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为主题的法治巡演走入百姓家门口,将“法治巴士服务车”陆续开进13个村(社区),通过乡村大舞台、社区天天乐,用小品、舞台剧、歌舞、三句半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为辖区群众带来15场高水准的法治展演,让老百姓在休闲娱乐中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律氛围,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
着力阵地建设,激发乡村法治建设活力。天宁区推动“阵地”融合,将村级协商议事室、矛盾调解室、法律援助站建立网格法官工作机制,深化推动“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工作;招贤纳士增“活力”,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乡贤代表等作用,将人社、民政、安监、建设等部门人员吸收为法治堂储备成员,鼓励党员干部进村委、社区法治堂开展学法、讲法、用法服务活动;培育品牌添“动力”,推行“学有榜样、行有方向”模式,打造“江祖荣金牌劳动调解工作室”、丰北村“小院议事厅”等一批依法治理品牌,有针对性地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安置征拆等方面推出便民服务改革举措135项,年均调解劳动案件300件,涉及金额600万元。(文 宋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