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一切都好!”“再苦再累,能适应。”“请放心,绝不辜负期望。”南通海安2025年上半年入伍新兵陆续向辖区基层人武部报告。第一时间汇报入营后的思想动态,已经成为海安入伍新兵的必“打卡”,这也是近年来海安市人武部实施参军青年思想“风筝”法管理的内容之一。
从适龄青年到预定兵员,再到定兵成为“准新兵”,参军青年思想会因家庭、个人和环境等变化而变化。思想的“风筝”扎得紧不紧、牢不牢,重在找准诱因、深剖研析、精准施策、跟踪问效。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武部作为参军青年思想“风筝”法试点单位,在实践中摸索提炼,在总结中完善提升,参军青年投身国防热情高、吃苦耐劳意识强。该区分步骤开展参军青年思想工作,紧盯目测初检抓思想灌输、进站体检抓教育深化、政治考核抓信念坚定,下大力端正入伍动机,着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思想上的盲区,把思想做“透明”、更“红火”。
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思想转化,得益于海安下辖的13个区镇街人武部长,他们都是部队转业军官,有着丰富的部队基层带兵经历和工作经验,以兵带兵、以情带兵,让参军青年更暖心、更顺心、更安心。
“放好思想的‘风筝’,要坚持‘如愿以偿’和‘事与愿违’两手抓,在做实入营新兵思想和做好‘留守’青年思想持续发力,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跟踪。”海安市人武部部长刘镇宇说。
“当兵,是我儿时的梦想。只要思想不滑坡,参军路上惊喜多。‘预备’不可怕,下半年继续。”作为大学毕业班学生的仲羿,在2025年上半年参军梦想未能如愿的情况下,仍坚持参军报国初心不变,时刻以“准新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考取了两个高级工专业技能证书。
部队是“第二故乡”、基层人武部是“娘家”、家庭是“幸福港湾”,建立军地家“三方”沟通协作机制,是牵好思想“风筝”的重要抓手。聆听从军心声,给出指导意见,鼓励矢志军营,开展走访慰问,退伍就业搭台……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参军青年安心服役提供强大动力。
现役军人发生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调查取证、矛盾调解、闭环销号,到达现场的是退伍兵、基干民兵调解员。“警网民融合发展,是推动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现在还有军人家属加入调解志愿者队伍,让军人家庭的问题在‘兵’的调解下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兵思想更加稳定。”退伍兵、调解员张小敏说。
近年来,海安市人武部紧扣“一年两征”新形势新特点,结合参军青年现实思想表现等实际,优化役前教育模式,邀请抗战老兵讲红色故事、现役军人讲参军经历、专业人员讲心理调节,参观角斜“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集中观看红色电影,健全“三方”沟通协作机制等,持续让参军青年思想“风筝”扎得牢、放得高、飞得远。(文 徐从兵 张志荣 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