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艺术品玩家里,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雨花石协会副秘书长沈文惠,在民间藏品把玩界算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11月16日上午,“沈文惠艺存——三痴堂书画、雨花石、蛐蛐类藏品展”在南京鸡鸣寺书画院开幕,尽显书画之美韵、雨花石之奇妙、蛐蛐之雅趣。江苏省扬子书画学会会长王振山、南京雨花石协会会长戴康乐、文艺评论家张澜涛、书法家白景太等出席活动。南京博物院金牌讲解员沈小雪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王振山会长、戴康乐会长分别致辞,他们对沈文惠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予褒奖。沈文惠致答谢辞,感谢各方对展览的加持。
鸡鸣寺书画院
写字作画 一幅一诗直击人心
幼年的沈文惠,成长于书香门第,受父辈及亲属文风影响,沉迷于翰墨,每日捉笔临帖,打下扎实基础。
沈文惠的书法,用笔圆润,惯以雄浑朴拙的风格显示祥瑞之气,从而打破了运笔呆板的格局。在墨色的表现上,他以浓墨为主,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雄厚之气。绘画方面,他的风格与已故画家朱新建的作品颇为接近,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与现代审美元素。
他的书画组辑《莫把诸事放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男人一生中的深刻领悟》等作品,以简练、夸张而又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同时巧妙运用色彩和墨色变化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他的作品既有文人画的雅致,又不失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以及风趣幽默的特质。
沈文惠致答谢辞
此次沈文惠展出的书画作品《七律·长征》《前赤壁赋》《志在云天》《境由心造》《史话蛐蛐》等,引人入胜。很多观众在作品前驻足赏画念诗,一幅画一首诗,直击人心。
藏友韦德璞曾不吝笔墨撰写《金陵怪才沈文惠》一文,对名号“三痴堂主”的沈文惠作了一番评点。韦老说沈文惠是“琴棋书画俱佳,诗书礼仪皆通”的多栖艺术家,活脱脱的“金陵怪才”。
以石寄情 寻求宁静感受坚韧
此次展出的雨花石作品《湿地风景》《洪福齐天》《布袋罗汉》等,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美在自然、美在天成。其中冰清玉洁的《太湖渔歌》藏石,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南京雨花石协会副秘书长,沈文惠玩石头自然也是高人。他曾淘得一枚玉质天成的如意石,左看右看,发现其有船的形状,脑海里顿时闪过太湖的画面。
这块石头长4.9厘米、宽3.9厘米,石中两色搭配,乳白色与绿色,石面干干净净、透明透亮,给人莹润如酥、空灵晶澈、苍翠欲滴之感。石头的整个画面就像是太湖,在湖的左面呈现出一条绿色的小船,船上有两个清晰可见人影,就是这两个身影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想起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
小朋友着迷雨花石
沈文惠与藏友柏贵宝等就这块石头交流多时,最终为其确定《太湖渔歌》之名。柏贵宝说,端详这件作品,耳旁便会响起名曲《太湖渔歌》那优美动听的曲调。
沈文惠在书画创作、雨花石收藏中,分饰自己扮演的一个个角色,他的成功,还取决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他的岁月日常中,“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当是常态的写照。
开幕式上,生活在广州的女儿佳佳专程赶来为父亲加油。看着忙得满脸是汗的父亲,她有些心疼,但她知道父亲这个展览也是为怀念妈妈而举办的,所以,累在身体,宽慰在心灵。
呵护昆虫 喜斗蛐蛐玩得痛快
沈文惠坦诚地说,他喜欢书画、收藏、雨花石乃至昆虫,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积累,更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我来这个世界就是寻找快乐的。所谓玩物丧志的理解是某些人的逻辑,而我则把它理解为境界。”他说。
斗蛐蛐是市井生活的一种。不同的人在这个细碎的角落留下自己的故事,从斗蛐蛐中寻找到生活的小幸福。在南京,玩蛐蛐的人虽是小众,但也有市集。鉴于沈文惠人缘好、又专业,虫友们就指望他挑头筹建“南京虫友会”并任会长。
近些年来,他在首届中国蟋蟀网城市对抗赛率南京队夺冠,第17届金陵杯蟋蟀争霸赛等比赛中夺冠,捧回一座座奖杯。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融入蛐蛐类藏品,观众看到了沈文惠蛐蛐世界的“千军万马”。“紫壳天独、乌头将军、青衣白牙、真黄麻头、淡青一色”等虫品,观者目不暇接。他办展就是想传达一个理念:玩蛐蛐还是饲养者自行捕捉,而非从市场上购买更有意义。
金陵“三痴堂主”沈文惠,以近乎“痴心妄想”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升华自己的精神追求。面对藏品展被大家喜欢,他也在思考: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需要享受艺术的背后,其实是时代的需要。各种艺术形式的呈现,能让人从中看到振奋的力量,这些可以支撑他们在或平凡或琐碎的生活里有寄托有梦想。(文/图 范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