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依托“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锚定项目进入、落地、发展三大中心环节,全面统筹政法各方力量,切实推动多元参与、融合赋能,打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有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实现服务靠前、人心凝聚、和谐善治的基层治理格局。
变“等上门”为“送上门”,群众需求和法律服务相“融”。四甲镇协调辖区司法所、法庭、法律服务所成立“法律服务工作团”,坚持双周访企“法治体检”,针对辖区各企业不同经营领域,围绕劳动用工、风险管控、环境保护等热门话题,提前研判拟定“体检清单”;走访中,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把脉问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开展企业法律服务需求调研,对企业负责人的法律咨询有问必答,进行“法治吹哨”;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提示,现场一对一出具《企业运行法律风险隐患“体检报告”》,将法律保护关口前移,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维权,“治病于未发”。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企业出具“法治体检报告”18份,提出法律意见建议24条,有效延伸法律服务触角,切实推动法律资源下沉、服务进门。
变“独奏曲”为“协奏曲”,社会力量和专业团队相“融”。四甲镇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建立“诉调解纷驿站”和镇村两级“融和法庭”,健全协调例会、巡回调解、委托调解等制度以及定期指导、联合法治宣传教育,人民调解协议案件审理、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等机制;组织法律法规、调解业务知识培训4场、模拟法庭观摩1场,辖区“法律明白人”,农村老党员、退役军人、退休干部陆续被吸纳为各村居专业“解纷人”,基层调解“触角”进一步抵进村居末梢;在全区率先推动“融和法庭”实体化运行,有力促进辖区调委会与人民法庭的“同频共振”;针对部分纠纷当事人奔波不便的实际困难,探索构建了“线上调解”工作模式,将法庭“搬”至家门口,将服务送到田间地头。2024年以来,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4起,处置时间均未超过30日,其中涉企矛盾13起,涉及金额299万元。
变“单维度”为“多维度”,协商议事和基层善治相“融”。四甲镇形成“行业专家论据,代表委员说理,村居干部通情,司法所长明责,融和法官释法”的“协商议事工作法”,联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职能部门专家,在推进项目建设资源整合、风险联控、纠纷共治、难题同解过程中,聚众智、汇合力、谋良策,取得了优势互补、效能叠加的良好效果。2024年8月,四甲镇高效化解了一起羊场搬迁纠纷,不仅为辖区总投资1600万元的“冷链仓储项目”落地建设解决了土地腾退梗阻难题,也为村居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镇兽医站站长作为资深农技专家,不仅主动参与羊羔数量清点、查看生长情况,还提出了羊羔搬迁损耗、补偿标准等专业参考意见;人大代表王光玉作为致富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积累的丰富经验,政协委员谢飞依托其多年实施项目建设优势,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角度进行指导、劝诫,不仅成功化解纠纷,也为项目后续推进“量身定制”了一揽子方案。(文 刘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