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仓长江林场探险公园正式开门迎客 太仓璜泾:开创农文旅的“黄金时代”
金秋十月,候鸟向南迁徙以避严寒,位于璜泾镇北部的白茆口湿地也即将迎来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季节。这里寂静的芦苇荡和成片的树林为黄胸鹀、震旦鸦雀、灰头麦鸡、白鹭等鸟类提供了一片原生态栖息地。在这片湿地下游2公里处,“隐匿”着一片茂密的林场。
10月30日,太仓长江林场探险公园正式开门迎客。作为2024年太仓农文旅融合工作的一桩大事,长江林场探险公园与千亩林场、长江景观、生态岸线、随塘河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丛林、野趣、探险等差异化优势,别出心裁的文旅项目势必在长三角地区掀起一股“探险热”。
从长江林场探险公园到雁月湖生态湿地,从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到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唐家宅,坐拥沿江自然资源优势的璜泾镇,以系统性思维布局镇区全域文旅版图,持续深化本土特色农文旅产业链,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织就保护与发展的“双面绣”。
“长江+林场”解锁野趣新体验
步入长江林场探险公园水上运动中心二层,一面面落地玻璃打破了屋内与屋外景色的边界,窗外的枫树林如画中之景。“今年国庆长假,这里吸引了上海以及太仓本地的市民和游客,他们在这里玩桨板、皮划艇、溜索等,试运营期间就吸引了3100多人次。”长江林场探险公园负责人冯哲一边说,一边走下楼梯。
下楼梯后,面前就是开阔的随塘河,水杉树在堤岸整齐排列。向右手边林间深处走去,不时能看到丛林探险、攀树等运动项目。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林木间“隐匿”着数十个形状不规则的小木屋。虽然外面看着个头小,步入其中却“大有乾坤”,木屋创新采用“数字榫卯”技术进行“拼接”,区别于传统钉连接轻型木结构,组装过程就像“拼乐高”。随着风景变化,木屋可重复拆卸循环使用,也不会对建筑所在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提起长江林场,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说起。彼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接近尾声,这片林场前后接收了478名知青投身于林地建设和生产劳作,1000多亩的林地资源便留存至今。从空中俯瞰,林场由长江边芦苇浅滩围垦而成,三面环河,银杏、水杉、红叶李、黄山栾树、桂花树等在其间错落分布,秋意尽收眼底。
2020年起,太仓统筹开展国土空间全域整治,璜泾镇便推进岸线生态修复,“还地于林,还江于民”,向存量要增量拓展发展空间,沿江的印染厂、化工厂纷纷淘汰后,对拆除厂房后的土地精心规划,复耕还绿。由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画面在这里频繁显现。
为了利用好沿江这片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璜泾镇决定在长江林场打造地标性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长江林场探险公园。“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机遇,同时在太仓提出的打造‘全域旅游’目标背景下,璜泾镇立志依托既有资源禀赋,打造有别于其他地区和板块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吸引长三角周边地区游客来璜泾感受不一样的江边野趣。”璜泾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蒋婷婷说。
有思路、有谋略固然很重要,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璜泾镇面临的限制、需要坚守的红线也是其他地区文旅项目开发中不多见的。太仓38.8公里长江岸线中,璜泾镇占到了11.8公里。面对长江大保护的要求,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发展大文章,是摆在璜泾镇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璜泾镇思路明确:一方面,不搞大开发、不破坏生态平衡,所有的建筑由原来留存的厂房进行改造,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开发,利用好林地优势和沿江资源,开设长江观景、林场探险、户外露营、垂钓休闲、水上运动等项目。
如果说长江林场探险公园是户外运动基地,那么“林场·1974”则是室内的自然生态体验中心,这里集长江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基地、造船工坊、稻田咖啡馆等功能于一体,其中,“长江组歌”生态展缸集中模拟还原长江源头三江源到中下游全流域原生态动植物,必将成为一个新兴“网红”打卡点。
作为长江入海口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长江林场正在冉冉升起。
“红色+研学”开拓文旅新空间
放眼太仓全市,近年来文旅新项目琳琅满目、各显神通: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让游客在江南水乡也能赴一场冰雪之约、沙溪镇香塘·野邻LINE FRIENDS露营村用热门IP吸引游客、浏河镇七十二家理想村人气火爆、城厢镇电站村采摘游掀起热潮、“南园戏语”沉浸式夜游备受追捧……
依托自身优势,太仓各区镇不断将长板拉得更长。对璜泾镇而言,这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血脉里融入的红色基因。在镇最北端的杨漕村,一块具有丰厚的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上,太仓第一个党支部于1940年成立。
来到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映入眼帘的巨幅主题浮雕墙让人为之动容。太仓县工作委员会的建立、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太仓市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恢复抗日根据地等板块展示了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及发展历程。截至今年10月,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接待游客2万余人。
太仓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后的第二年,由中共太仓县委领导的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选址雅鹿村唐家宅。在唐家宅附近,一座象征着连接民心民力的环形滨水“红桥”连接起雅丰农场、红色步道与千亩良田。游客们或沿着红色步道漫步,或登上稻田边的观光塔,欣赏恢弘大气的雅鹿稻田画。时至今日,唐家宅在保持原风貌的基础上,成为了一个集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有文化底蕴的自然村落。
整合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唐家宅等红色资源,璜泾镇形成红色旅游线路,并着力优化杨漕红色教育基地及二期阵地和教学内容,将专题式、现场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融为一体,推动农业农村与特色文脉融合,打造田园景观与红色教学相结合的杨漕红色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结出累累硕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杨漕红色教育基地中,能模拟1940年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前后党的干部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开展各类抗日活动的情境,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沉浸式”体验、历经峥嵘岁月。璜泾镇进一步探索红色教育拓展活动,推出包含革命摇篮、后勤补给、智取情报等拓展活动,让红色旅游可观可感。与此同时,一条5公里的红色线路串联起杨漕红色拓展基地入口、现代农业观光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等打卡点,真正做到用脚步追寻先辈足迹。
此外,依托“江风丝韵 多彩璜泾”农文旅品牌,璜泾镇还打造休闲娱乐观光项目。比如,吴家湾田园乡村的“花香、果香和稻香”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荟彩印象文旅街区文艺、非遗活动精彩纷呈,雁月湖生态湿地公园让周边居民“出门即健身”。
“农作+美食”寻味田园新滋味
“‘八大碗’还是记忆中的味道,满口鲜香!到璜泾赏赏田园风光、吃吃当地美食,身心愉悦!”端着一盆蒸鸡松,上海游客沈瑞生比了个赞,令他惊喜的是,在这里还吃到了螺蛳粉,乡村也能产网红美食!
让游客寻味而来的“八大碗”和螺蛳粉,均在璜泾本土产。“八大碗”由走油肉、蒸鸡松、蒸三鲜等8道不同的菜肴组成,是璜泾本地蒸菜中的经典菜色,传承自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村喜宴文化。而沈瑞生品尝到的螺蛳粉,原料就来自本土大米,璜泾大米黏糯,适用于米粉生产,爽滑弹牙、久泡不散。
乡村美食缘何这么香?源于璜泾镇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
璜泾镇雅鹿村雅勤生态农业园内,有机大米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青储饲料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等构成了“一粒米”“一棵菜”“一袋粉”“一头猪”的循环。
在田间地头轮种红花草、蚕豆、油菜,休耕培肥区域养殖的稻田鸭为水稻“打工”,除草除虫。水稻成熟后,一部分进行深加工,为与广西企业合作成立的太仓市鹿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米线、米粉、螺蛳粉等并进行销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是璜泾从“一粒米”到“一碗螺蛳粉”的延伸。
另一方面,螺蛳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洗米水和下脚料,用来喂食梅山猪,而猪粪便以及秕糠、菇渣又可制作成有机肥料供农作物生长。“未来3至5年内,雅鹿村会将梅山猪年出栏量提升至5000头,供2000亩田地施肥,形成全村范围内的现代循环农业,并将太仓市雅勤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成太仓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雅鹿村党委副书记许立介绍。
“水稻生产、稻米加工、秕糠饲猪、猪粪制肥、有机肥还田”的循环链条,不仅让餐桌上的美味持续“按摩”食客味蕾,还让“一棵菜”续写出新故事。
苏州一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几位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在给萝卜、蜜饯称重、装瓶和包装。“直播带货后产品就爆单了,订单量最多时一天近7000单。”一旁的公司总经理陈彦说,订单突然激增,让公司“没有一点点防备”。
璜泾本地农场、种植户与一戈科技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农户们种出来的萝卜、白菜等蔬菜供货到一戈科技,不仅能解决一部分农户就业问题,也让公司的供应链更加完备。从一粒蔬菜种子到长成一棵菜,再到泡菜制作、成品包装等环节,都能在璜泾本地完成。
着眼于泡菜文化,璜泾食代研学中心“呼之欲出”。为了让更多的游客、市民充分了解泡菜文化、体验农耕乐趣,持续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研学中心展厅设置了农耕展示、亲子餐厅、非遗手作、快闪课堂等功能体验区,游客们参观完泡菜工厂后可到这里制作泡菜,在手作体验的同时,还能了解璜泾油坊、米糕、酿酒、丝竹等非遗。
以绿为底,以红为魂。有理由相信,在以长江林场为代表的户外探险乐园、红色资源串联起的研学线路和稻穗飘香田园乡村风光等底蕴加持下,璜泾镇将迎来自己的农文旅“黄金时代”。(文 范昕怡 供图 太仓市璜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