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百戏团圆竞芳华
昆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锣鼓铿锵,大戏开场。
9月5日,随着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石晓亮、齐爱云、唐元才、陈江锋、张铭荣、徐秀芳、刘建杨等出演的折子戏组台精彩上演,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正式拉开大幕。
昆山搭台,全国唱戏。举办6年,全国剧种在这里美美与共、濒危剧种在这里薪火相延、传统戏曲在这里邂逅元宇宙……如今的百戏盛典已渐入佳境,为戏曲的时代演绎铺就一条路,更为昆山文旅事业的创新发展开了一扇窗。
百戏朝宗 名角聚首起新韵
生旦净末丑,锣鼓声相递。台上皮黄交错,演员起霸展身段;台下屏气凝神,票友屡爆满堂彩。
本届百戏盛典为期18天。其间主办方策划开闭幕演出、全国戏曲演员会演(净行、丑行)、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优秀剧目邀请展演、“天下第一团”戏曲音乐创作传习班等四大主体活动,将上演大戏5台、折子戏组合21场,45家戏曲剧团共计87个剧目,涉及22个剧种。
会演和展演既有黄梅戏《女驸马》、川剧《芙奴传》、昆曲《西厢记》等古装戏,也有豫剧《朝阳沟》等现代戏。其中,23位曾获“文华表演奖”“梅花奖”的戏曲名角儿济济一堂,为观众奉上一场视听盛宴。
自2018年起,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打破时空、地域的间隔,在昆山实现“大团圆”。在这场前无古人的戏曲盛会中,耀眼的不仅是昆曲、京剧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剧种,寿阳竹马戏、西藏夏尔巴玛尼戏等濒危剧种也由此进入人们视野,续上了根脉。
一路走来,百戏盛典常演常新。各剧种行当“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献艺。本届百戏盛典以净行、丑行挑大梁。不同于生旦行以唱腔和扮相见长,净丑行常借身段、特技“吸睛”。戏台上,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绝活:京剧《时迁偷鸡》吞火吐烟,秦腔《放裴》武旦喷火,高甲戏《连升三级·求亲》妙趣横生,扬剧《百岁挂帅·登高丘》大气豪迈,绍剧《闹天宫》热闹非凡……净中见刚,丑中见美,现场的观众喝彩连连。
六年精耕细作,百戏盛典早已名声在外,每年都有戏迷不远千里赶来昆山“过戏瘾”。“我们每年都要来看,昆山的百戏盛典办得很好。”85岁的戏迷蔡志雄不无感慨地说。自百戏盛典举办以来,蔡志雄年年都会打“飞的”来昆追戏。
盛典现场,如蔡志雄一样的忠实戏迷并不在少数;透过手机屏幕,“云上”梨园更是票友如云。前五届百戏盛典网络直播观众累计超3亿人次,新浪微博阅读量累计超16亿次,抖音播放量累计超12亿次。昆山掀起的这场全民曲艺嘉年华,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巨大的文化向心力。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表示,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自2018年举办以来,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丰富拓展,已成为戏曲剧种交流展示和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平台,极大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影响力。
从六百年前顾坚首创昆山腔,风靡九州,到百戏盛典再执梨园牛耳,促成全国戏曲剧种院团大汇聚、大展示、大交流,昆山以戏曲为媒,在不断传承、弘扬、转化、创新戏曲文化中,成为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基地,为更多戏曲人打造一座精神家园。
口传心授 群英荟萃“角”带“角”
念白顿挫,掷地有声;锣鼓明快,嘈嘈急行。在百戏盛典的演出现场,演员铿锵有韵的唱念引来台下观众声声喝彩,更激起了“天下第一团”戏曲音乐创作研习班学员们的无穷灵感。
谭艳艳来自广西南宁,是一名从事粤剧、邕剧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年轻演员。观摩百戏的课程安排让第一次来昆山的她耳目一新。“这次培训让我更新了思路,打开了新视野。”她表示,研习班的观摩让她更加坚定了坚守剧种特色的决心,以及对本剧种发展的信心,她将扎根家乡广西,为本土戏曲发展贡献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戏曲的传承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024年研习班的29名学员都是来自各地剧团的戏曲音乐创作骨干,授课教师则邀请到全国戏曲名家。大师云集、戏韵浓厚的研习班为百戏的传承打下一眼活泉,为各剧种的创新不断泵入新鲜血液。9月11日,“天下第一团”戏曲音乐创作研习班在昆曲文化中心五楼古戏台结业,学员们展开对曲对话,研习班主教老师对学员表现进行了点评。
“天下第一团”是戏剧术语,指仅有一个国有院团的戏曲剧种。据统计,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全国共有121个。开办“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是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新三年”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名家传戏、展演观摩、交流研讨等方式,让独有的戏剧、戏曲文化得以传承、弘扬、转化、创新。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许浩军表示,就戏曲而言,要加强戏曲音乐人才队伍建设。
口传心授,以“角”带“角”。百戏盛典激发了整个戏曲界的活力和热情,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传承传统戏曲的行列,更为一些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注入动能。昆山有戏,尽显薪火相传;百戏盛典,胜在生生不息。
融合国潮 传统戏曲焕发新魅力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来昆山怎知人戏相宜。秋雨的凉爽扑不灭昆山戏迷的热情,大雨稍息,慕名而来共襄百戏盛典的戏迷和游客已经开始在街头巷尾、百戏博物馆、百戏市集间City walk。
品戏咖、着戏服、看走秀、学戏腔。九月的昆山化身梨园,“转角都是戏”。百戏国潮风韵活动的T台上,丹衣花簪的昆曲演员水袖翻飞,身着国潮服饰的模特衣袂翩翩。流光溢彩的氛围灯下,古典与时尚、含蓄与明快在这里和合共生,兼收并蓄;舞台两侧的集市里,父母牵着孩子挑选昆曲人物的剪纸和荷包,品尝昆宾大包子;在亭林园昆曲古戏台、慧聚广场、昆城广场等公共空间,余淑华、边肖等国家一级演员把异彩纷呈的戏曲免费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人流如织的百戏集市掀起一场戏曲新国潮,同域异时再现了明初玉山雅集的盛况。
以百戏盛典流量带动文旅发展,昆山正在持续发力,促进文旅业态融合、模式创新。百戏国潮风韵将戏曲与文化街区深度融合,结合服饰、美食、咖啡等要素,通过百戏百变、百戏百味、戏咖来了三大特色活动及“1+6+N”百戏市集等活动的精彩呈现,构建戏曲文化沉浸式体验,推动文旅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时代魅力,为发展延续昆曲艺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在这段戏曲的“破圈”之旅中,大众对戏曲的态度由看热闹逐渐转变为盼戏、等戏、爱戏,直至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盛典六年,昆山为戏曲新时代的发展破出一扇无限之门,打开一个黄金时代。
虚实交融 打破舞台次元壁
曲终人散,余音依然。如果说戏曲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动态艺术,那么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的展品就是穿古越今、以戏会友的静态遗存。动静相宜间,戏迷们可以与心仪剧目、剧种、角色来一次亲密接触。
形如“工尺谱”的建筑造型、348个剧种的前世今生、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在百戏盛典享用过群英荟萃的“满汉全席”后,戏迷移步位于“昆曲小镇”巴城的戏曲百戏博物馆,仍能在昆山精心准备的“餐后点心”中觅得惊喜。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全面展示348个戏曲剧种以及戏曲发展历程、剧种特色的博物馆,百戏博物馆收藏了历届百戏盛典的珍贵藏品。开馆不到一年,探访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的人数已突破29万人次。博物馆与时代同频共振,承戏曲百花齐放之前,启百戏活态传承之后,让传统戏曲在时下仍能焕发勃勃生机。
借助XR技术,参观者在博物馆打破次元壁,以第一视角体验剧中人的悲欢离合。在全国首个戏曲主题XR展——“游园幻戏”中,展览将观众代入《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角色,身临其境体验《游园》和《惊梦》中两人的相遇。
作为一个以数字科技为依托的多元化展馆,百戏博物馆为参观者准备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多媒体厅通过展示虚拟的数字艺术作品和交互式沉浸式艺术展览,让观众体验到戏曲艺术的庄严与华美;探索体验厅将参观者代入梨园子弟角色,从体感、音乐、视觉等不同维度学习戏曲文化,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趣味性互动。在元宇宙的加持下,戏曲冲破传统舞台表现形式,让观众从更高维度探索戏曲的意境和美学成为可能。
“戏曲最大的魅力在于现场感,通过舞台演出、互动课程等方式,给观众、参与者以最大的视觉、听觉冲击,让观众观有所悟、观有所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执行副馆长王伟说。
百戏争鸣,精彩纷呈;名角荟萃,戏韵流芳。融合昆山文旅优势,赓续戏曲百年华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正与时偕行,不断焕发戏曲这一传统艺术的时代光辉。(新华日报 作者 武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