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千帆星座”发射,中国版“星链”刻上江苏印记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
“5、4、3、2、1,点火!”2024年8月6日14时42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烈焰从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底部喷射而出,火箭搭载着千帆极轨01组的18颗卫星发射升空,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的千帆极轨01组卫星是我国低轨互联网“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星,标志着我国向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卫星互联网,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被誉为是继有线互联、无线互联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基础设施革命。未来的某一天,当你仰望星空时,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很可能是“江苏制造”!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
不论高山或海洋,联通互联网“最后一公里”
出行、外卖、网购……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但互联网是否真的是“无处不在”?根据统计,目前地面上的互联网,只覆盖了地面大概10%的面积,一旦到偏远或欠发达地区,传统的陆地移动通信服务就是“鞭长莫及”。让运营商去全球各地建站,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科学家们提出,将基站“搬”到太空中,这就是卫星互联网。
8月6日,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成功入轨,被业内人士称为这是中国的“星链计划”。千帆星座也称“G60星链”,该项目由上海松江区牵头,实施主体是上海垣信卫星。
此次“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的发射,也与江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千帆星座”计划中,格思航天作为卫星ODM厂商,专注于承接量产卫星的设计制造与卫星核心组部件的研发,垣信卫星则作为运营方,负责卫星的部署与运营。
据介绍,江苏无锡市交通集团旗下投资基金参与了项目制造商格思航天的早期投资,无锡城建发展集团旗下建瓴资本投资参与了垣信卫星A轮融资。“千帆星座”无锡格思卫星工厂项目也将于年内开工建设,格思航天将在梁溪黄巷街道将建设吨级卫星智造基地,用于满足批产卫星的生产需求,目标建成长三角地区卫星智能制造“灯塔工厂”,项目预计2026年初可正式投产。
据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目标是要发射108颗星,到2030年底,“千帆星座”最终将打造超过一万颗的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网,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为何要打造如此大规模的卫星星座?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商业卫星互联网大多采用低轨道巨型星座系统。卫星的轨道高度可分为高轨、中轨、低轨等不同类别。高轨道卫星大约在距离地面36000公里,只需要几颗高轨道卫星就能实现全球覆盖,但也导致通信延时长。低轨道卫星距离地面约有160公里至2000公里,通信延时短、信号强,但覆盖范围较小,需要部署数千颗卫星才能实现全球覆盖。人们熟知的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就是目前部署规模最大的卫星互联网星座,迄今已经有6200多颗卫星在轨运行。
“千帆星座”副总指挥朱晓铖表示,“千帆星座”主要是面向普通大众通信需求建设的星座,是地面互联网的一个拓展和延伸,在未来,当遇到地质灾害、紧急危险的时候,不管有多远都能及时连到互联网。将来通信系统的速率越来越高,通信覆盖的用户数会越来越多。
由于空间轨道和频段资源的有限性,低轨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新赛道。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都陆续发布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组网计划。2020年4月,我国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卫星互联网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性工程。2024年,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年,我国低轨卫星制造及发射需求有望进入增长爆发期,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在后续十年内要完成2万多颗卫星的发射。
智慧工厂造卫星,成本有望降至几十分之一
卫星互联网需要卫星大量发射才能组网,传统的卫星是单颗制造,在测试、元器件、制造等环节成本高昂。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制造出卫星,也成为发展低轨卫星互联网需要解决的难题。
“商业航天是中国航天的一部分,与传统航天‘国家队’的角色相比,商业航天资金来源丰富、目标多元,‘试错’空间更充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盛庆红教授介绍,在航天发射高需求的带动下,目前国内已有一批商业火箭、卫星的初创公司破土而出,“过去‘国家队’发射一颗卫星,成本都是以亿起步,而国内发射商业卫星的成本约为几百万到几千万元,卫星研制、发射成本门槛有望进一步降低。”
位于南通开发区的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AGV搬运小车正有序地工作,低轨卫星智能产线上一台台智能装备机器人正举起机械臂抓取、精准装配。“在这里,制造卫星,也能像制造汽车一样在工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了。”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负责人成明向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介绍,工厂采用了脉动站位式生产布局,配备有装配机器人、自动化精测系统、数字化制造系统等150余台套先进装备。
虽然目前国内工业体系中智慧工厂已很普遍,但应用在航天领域还是起步阶段。让手工装配方式向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变,也需要创新的工作方法。传统卫星装配方式以手工为主,设计师提供图纸,工艺人员编制工艺,操作人员在舱板上进行划线和粘贴,一个舱板几十颗销钉的粘贴都需要一天的时间。而银河航天南通工厂,团队创新采用三维模型投影的先进技术,将模型轻量化处理后,直接投影到舱板上,操作人员按照投影进行快速粘贴,效率提升90%以上。
2020年,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落户南通开发区。2023年,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银河航天灵犀03星顺利升空,生产灵犀03星的一些关键环节,就是在南通卫星工厂完成的。
“当前,全球太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呈现出低轨化、低成本化、星座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目标是推动构建面向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新型开放式航天产业生态。”成明表示,银河航天正通过研发适应批产的低成本卫星,构建柔性智能卫星生产线,在量产情况下,可将卫星成本降至现有成本的几十分之一。
卫星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步转向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地参与进大众的生活。目前,银河航天基于自主研制的8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构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这也是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成明介绍,“小蜘蛛网”已在空地海等多场景低轨应用示范。在陆地上,“小蜘蛛网”完成了云南电网低轨宽带应用示范,验证了低轨卫星通信可满足我国电力对泛在宽带互联的需求;在空中,面向运营商应急通信的需求,“小蜘蛛网”的低轨通信能力结合中型无人机以及地面网络,实现了基于空中高速机动平台的5G应急通信覆盖能力;在海上,银河航天在南海海域“电科一号”试验船上完成了我国首次低轨宽带海上应用验证。
“我们正在研制太阳翼和相控阵天线一体化通信卫星,未来将用于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的宽带通信。”成明介绍,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实现,有望让普通消费级手机直接接入卫星通信网络,达到与地面基站通信体验并无差别,未来普通百姓也能以更低成本,享受卫星应用带来的便利。
发力新赛道,江苏加速商业航天布局
2024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打造商业航天等新增长引擎。目前,北京、上海等多地均出台政策支持卫星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在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和卫星终端研制及创新应用等多个方向发力,布局产业新赛道。
江苏在2023年《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基础上,专门将商业航天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出台发展专项工作方案,提出指导性实施意见。
从商业火箭到卫星制造,江苏的箭、船、星产业链可谓相当齐全,多地已在加紧布局航空航天产业,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
在无锡,这一产业赛道的布局也已逐渐起势成势,并通过全链条占据产业优势。无锡梁溪区的空天产业生态圈,在商业火箭研制领域已落地天兵科技、东方空间等重点链主型企业,吸附7家产业链企业,形成了覆盖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发射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百亿元产值规模。
无锡梁溪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4月,该区出台《梁溪区空天产业生态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配套“空天九条”扶持政策。区内设立220亿元的科创、数字经济、空天产业三大基金,落地商业火箭、卫星制造、空间信息应用三个超百亿产业生态圈近50家企业,集聚行业80%链主企业。
围绕链主企业不同需求,梁溪区“量体裁衣”发展“定制园区”新模式,规划建设16个产业园区,围绕链主型企业需求,助推企业降本增效、集聚发展。作为全球第一家液体火箭首飞即成的民营火箭研制企业,天兵科技目前在梁溪区投资25亿元,打造国内商业航天领域中型液体火箭“天龙二号”批量化制造基地,2024年三季度基地竣工交付,年内投产。从事卫星整星研发和制造业务的微纳星空,卫星平台、卫星载荷及核心部组件全部实现自研,掌握卫星制造11项关键技术,拥有年产大于60颗卫星的卫星研制能力。
此外,梁溪科技城聚焦卫星“定位、导航、授时、遥感、通信”等领域,通过“北斗+”及无人系统的融合发展,构建空天信息生态圈,并积极推动空间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等关键领域的应用。(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易臻 张宣 图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