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治湖“新标杆” 唱响新时代“太湖美”武进:扛起上游担当,绘就太湖新胜景
太湖 夏伯阳 摄
太湖 刘松 摄
太湖清淤 钱垒 摄
洛阳镇水环境治理 吴湘奇 摄
武进高新区物联网水环境治理 钱垒 摄
雅浦港生态缓冲区 钱垒 摄
安全大塘湿地 李建新 摄
滆湖 (武进区委宣传部供图)
驱车行驶在环太湖公路江苏常州段,满目绿意,两侧万顷湖光、碧波荡漾,让人不禁感慨: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当前,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中,江苏省提出要把治理重心从“湖体”向“上游”延伸,力争把太湖打造成世界级生态湖区和创新湖区。
常州市武进区地处太湖上游,正是新一轮太湖治理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多年来,武进探路攻坚,善作善成,在“太湖之治”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2023年底太湖湖心区总磷、总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1.9%、14%,首达Ⅲ类水标准,太湖西部区总磷、总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6.9%、9.1%。2023年太湖武进水域全年发现蓝藻水华28次,平均面积、最大面积、藻密度均为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
2024年是新一轮太湖治理的攻坚之年。2024年以来,武进区持续强化上游“硬担当”,将太湖综合治理视为全区生态治理的“一号工程”。2024年,共排定了56项重点工程,年度投资约34.67亿元,坚持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治理,沿着“1+8+5”治理路径,以“一湖”为核、“一浜”为基、“一链”为要、“一网”为本、“一带”为先,全面推进流域水环境持续向好,唱响新时代“太湖美”武进乐章。
清内源,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眼下,太湖安全度夏进入关键攻坚期。在武进境内的太湖竺山湖湖区,多艘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正出航疏浚。新型生态清淤船将气动吸泥泵伸向湖底,在高负压作用下,淤泥主动流入排泥管。
2023年,武进在省内率先开展新一轮太湖清淤工程,引入新工艺,采取以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为主、气动吸泥泵生态清淤船为辅的清淤方式,每日稳定出泥可达1.2万立方米,底泥清除率达96%以上。
生态清淤是治太的关键一招,在抑制蓝藻暴发、降低湖泛风险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太湖治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就湖治湖”的传统思维上,武进用“流域治理”的理念进行系统性谋划,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
在武进布局太湖治理的“一盘棋”上,地处太湖上游的滆湖是重要的一子。滆湖是太湖生态缓冲的“前置库”,也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生态补水的必经区域。治太先治滆,滆湖水质改善,太湖西部湖区生态环境也将随之向好,为太湖筑起一道无形的“生态屏障”。
武进下足“绣花”功夫,在滆湖内外“精雕细琢”。2024年,武进加快实施滆湖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底泥污染控制、以渔控藻、沉水植物修复、浮游底栖生物繁育等工作,2024年上半年,滆湖水体总磷浓度同比下降9.7%,为2007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当前,滆湖湖心区正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阳光照射下,湖底水草随波摇曳,俨然一片“水下森林”。“这些是我们在春季种下的水生植物,现在已经生长到顶峰状态,净化效果最佳。”滆湖水生态修复项目工程师佘新正介绍,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水体和底泥中的氮、磷等物质,后期通过人工收割移出湖体,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目前,已增殖放养净水鲢鳙450万单位以上,完成沉水、挺水植物种植237万平方米。
此外,为提高滆湖保护治理的精度,武进积极建设治水护水的“智慧大脑”。2023年,数字孪生滆湖项目正式上线运行,在水文水质监测站、视频监控等外围“千里眼”的帮助下,同步对接国土、环保、农业等行业涉河涉湖业务数据,形成滆湖治理的“大数据库”。据了解,数字孪生滆湖项目能实现防洪预报预警、水资源调度配置、水质提前预报等功能,为精准调度流域水网、精准实施滆湖保护治理、精准提升流域水网安全与水系环境提供“智慧水利”保障。
“武进作为太湖上游,在太湖治理中作用关键,责任也更加重大。”武进区生态办主任、武进生态环境局局长于乐介绍,自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开展以来,以坚定决心、坚决态度、坚实举措彰显太湖治理上游担当。
武进湖浜共治清内源。治湖方面,深入开展洮滆片区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太湖500万立方米、滆湖1500万立方米生态清淤,启动并完成滆湖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3.2平方公里。治浜方面,持续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3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321个太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小微水体”整治305个,农村河道轮浚超41万立方米,整治完成劣Ⅴ类支流支浜73条,建设农村生态河道30条。划定污水排放控制区253个,已启动溯源排查107个,武进排污许可试点工作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
生态环境好不好,生物最有发言权。在武进,甲壳纲、多毛纲、软体动物等清洁型指示生物从“稀客”变成“常客”,多鳞白甲鱼和方氏鲴等珍稀濒危物种均有检出,鸟语花香处处可见。
治外污,净化入太“毛细血管”
湖体环境好坏与否,表象在湖内,实则根源在湖外。太湖治理要从源头抓起,需要把更多功夫下在岸上,大幅提升入湖污染物削减率。
为此,武进全力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划定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控制区,持续推动外源减量,从多方面开展溯源排查和整治任务,管住岸上、管好管网,让汇入太湖的“毛细血管”更加洁净。
目前,武进已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0家,完成城镇污水管网检测与修复150公里,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3个,武进表面处理产业中心工业绿岛、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夹山)续建四期项目、阳湖生态净水厂等工程有序推进。
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的行动方案中把开展太湖流域工业污染防治专项监督作为一项重点工作。2023年10月起,武进积极开展涉磷企业排查整治,对全区1328家涉磷企业按风险等级分类开展专项整治,深入摸排后,形成“磷账本”“磷清单”。目前1328家涉磷企业已全部完成“一企一策”审核,1041家企业完成现场验收。
江苏南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主动选择整治提升的企业之一。“我们对涉磷原辅料进行替代,将抛窜清洗工段清洗粉更换为无磷清洗粉,并配套了新建中水回用设施,加强中水回用。”该公司安环主管章正岳介绍。
除了从源头削减污染之外,加强污水排放监控也是整治的一环。
正值汛期,强降雨天气频繁,武进国家高新区物联网技术派上大用场,实现“可看、可控、可追溯”。厂房外,雨水多功能物联井正在进行实时监测,远程控制闸门可让雨水自动流入企业污水管网,输送至工业污水处理厂,有效减少雨污水跑冒滴漏对水体产生的影响。
太湖流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面源污染同样是治理重头。武进以村庄为节点、水系为脉络,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整治,打通河道管护的“最后一公里”。
走进武进区洛阳镇汤墅村,农路干净整洁,河道水清岸绿,农房错落有致,美丽的乡村画卷令人心旷神怡。2023年初,汤墅村全村铺设7755米污水管网,建成5座污水提升泵站,链接428户农户,接户率达99%,河道由浊变清,实现“黑臭”到“景观”的华丽蜕变。
在武进,像汤墅村这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村庄越来越多。武进坚持“减外源”,在管好管网上下功夫,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入湖: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及老旧管网排查修复,建设完成污水主管网20公里、调度管网10.5公里,55个行政村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8.18%。
增绿量,为生态环境扩容
水环境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如果说内湖清淤、近岸治污是做“减法”,那么生态修复就是做“加法”。武进将生态修复摆到太湖治理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环滆湖生态湿地链,持续扩大生态容量。
当前,以滆湖为中心向外正荡开一圈圈“绿晕”,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处、完成湿地修复299万平方米,完成圩区清退2.38平方公里。从城市高楼到乡村田地,一处处水清岸绿的景象在全区串珠成链,结成绿网。
俯瞰位于中心城区的新天地公园,7万平方米的“玻璃海”如梦似幻,能清晰地看到鱼儿在水草间嬉戏。“北部片区整体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肉眼可见,水质已经提高了一个等级。”武进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种植水草、投放水生动物、改良湖底底质等措施,巧妙解决了公园湖体岸边落叶易冲刷至湖中造成水质波动以及水动力不足等问题,逐步恢复湖体生态链。
在城市里,一批湿地公园悄无声息地出现,小微湿地成为市民可惬意休闲的绿意空间;城镇污水处理厂周边的土地资源重焕新生,尾水流经生态湿地,从“工程水”变为“生态水”。
而在乡镇,重点片区依托洮滆片区(武进)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全面开展生态河道、小微水体、分散式尾水等不同类型的水生态修复。荒地、废弃地等土地被利用起来,通过河道建设、小流域治理改善,成为和美乡村的一抹亮色。
7月正是水蜜桃丰收季,雪堰镇雅浦村桃园里,鲜嫩多汁的水蜜桃挂弯枝头。桃园里的种植尾水集中收集后,通过排水渠,流至雅浦港生态缓冲区的生态湿地,经过四道净化,达标后排入杨湾浜,随后进入雅浦港,最终汇入太湖。“检测下来,排入杨湾浜的水质能达到Ⅲ类水质。”雪堰镇生态办(太湖治理办)主任孟鲁伟表示,这个生态湿地能够净化包括约800亩桃园尾水、周边300亩农田退水及祠堂浜内水等在内的水体。
除此之外,武进还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品质林地建设,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1.32万亩,清退0.54万亩,建成省级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省级稻麦田杂草综合治理示范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各1个,让农业不断向生态化、智慧化转型。
在前黄镇坊东村,能看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科幻”一幕。千亩养殖塘上方,光伏板排列整齐,12台风力发电机匀速运行,为渔业养殖24小时源源不断提供绿色动能。光伏板投下的连片阴影中,小船穿梭其间,一只只珠蚌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到水面上。“我们采用鱼蚌混养的养殖方式,形成一套生态立体循环系统。每一只蚌都是一台‘小型水质过滤器’,既可以吃水里的浮游生物,也可以吸收鱼的粪便。”常州市芙蓉珍珠养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娟说。
探新路,全域共治永续“太湖美”
在湟里镇葛庄村的安全大塘湿地公园里,湿地系统层级分明、鱼鸭自在畅游,咖啡店、露营机构等新业态陆续入驻。这里是武进区首家村级湿地公园。此前,葛庄村小微水体治理经验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题专场向国际社会发布。2023年底,全省首个村级水情教育馆——葛庄水情教育馆在这里正式开馆,以科普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葛庄村的变化是武进水环境治理的缩影,也是“生态为上+示范引领”路径经年累月探索的结果。流域治理涉及部门众多,专项行动内容冗杂,想要高效破解这一难题,制度优化创新是首要之举。武进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上不断探索。
“率先”而行,汇聚合力——
在全省率先成立区级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集中办公、实体运作,有效整合全区行政力量,统筹协调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及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五个一”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与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一体化推进;探索实现“部省、地方”联动的组织保障模式,推动绿色建筑示范发展。
“首创”而动,示范引领——
在全国首创“企业河长制”,推动治水模式从“政府单一途径驱动”向“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多途径驱动”升级;在全省首推“小微水体河长制”,让水体责任细“治”入微;民间河长被纳入常州地方性法规;成立江苏省河湖长制研究院武进分院,开展滆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项目合作与滆湖健康管理平台共建工作。
“先行”而为,树立绿色标杆——
首推新康村生态农业循环试点项目,开创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局面;率先建设PPP“国企+民企”项目联合体模式,实现辖区内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作为试点,建设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区,构建农业废弃物、湖体有机废弃物等“收集+处置+资源化利用”一体分类处理体系。
政策引领、机制护航、行动落地,武进多个工程成为国内、省内示范试点,多个生态项目获得表彰:数字孪生滆湖平台入选水利部先行先试工作试点;常州太湖流域滆湖工程入选2024年度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名单;武进区“青企河长”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江苏省“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
碧水环流、翠岚如织、满城常青,武进肩扛上游重担,以“五个一”专项行动为抓手,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为江苏省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全国湖泊治理标杆”作出武进贡献。(新华日报 撰稿 陈柳敏 吴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