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走在苏州平江路上,《声声慢》不时入耳,评弹声与吉他声遥相呼应。5月30日下午,迎着淅淅小雨,中国江苏网记者走进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徜徉古街,城市肌理记录岁月悠长;寻常巷陌,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漫步平江路,只见城门排列、街巷纵横,世界文化遗产耦园,顾颉刚、洪钧、叶圣陶等名人故居,昆曲、刺绣、缂丝等非遗文化……一个个历史文化遗存,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串联起苏州的历史文脉。据了解,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控制保护建筑44处、文物登录点202处,是苏州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沿着石板路向前行进,南入口处,一处碑亭展示着宋代摹绘平江府即古时苏州城的《平江图》。《平江图》清晰描绘了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其中“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之格局,跨越百年延续至今,几无二致。不少街巷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岁月流转,物换星移,平江路的格局、风貌却始终不变,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张英缨告诉中国江苏网记者,自1982年苏州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苏州围绕“全域旅游”和“苏式居住”功能定位,以“激活”作为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词,先后实施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工程、“平江九巷”复兴工程等,深入挖掘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文脉内涵,高质量、精细化推进平江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更新工程,全力打造古城保护复兴样板。
钮家巷社区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0.37平方公里范围内,生活着1500多户古城原住民,保存着潘世恩宅、董氏义庄等一大批历史遗存。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姑苏人”,张英缨见证并参与推动了一系列古城保护工作——从“一块匾”(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一只桶”(古城居民甩掉了马桶),到“一根线”(古城架空线整治工程)、“一口井”(古井老井保护)……如今,居民们既是文化遗存保护的主人,又是人居和谐的受益者。
张英缨介绍,目前,正在实施“平江九巷古城保护项目”和“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前者侧重隐患房屋消险、特色街巷提升改造、共空间品质提升,后者打造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新路径,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更新。
“我们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文保单位修缮,以‘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模式,推进古城内老宅改厕、老旧住区改造、架空线入地、管网改造等工程,逐步完善区域功能配套、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不断提高古城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切实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张英缨说。
除了传统文化形态的传承,漫步平江路,可以发现这里的空间仿佛是跳跃的、交织的:网红店从老宅中开出来,咖啡店的招牌是古色古香的,最古老的非遗和最潮流的饰品摆在同一橱窗,烟火气与文艺范相得益彰——平江路就像苏州的“双面绣”,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中国江苏网 记者 孙秦旺 白利振 王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