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届江苏“城市音乐汇”原创作品展演系列活动举办——用一首歌唱“红”一座城
三月三十日,南京莫愁湖景区花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吸引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踏青赏花,乐享周末好时光。史俊 摄 (本报资料图片)
当音乐邂逅城市,会碰擦出怎样的火花?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歌曲以其独有的魅力,“破圈”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为城市注入个性和活力。
近日,歌声里的水韵江苏——首届江苏“城市音乐汇”原创作品展演系列活动举办。这场音乐盛宴汇聚了来自江苏各地的“城市之歌”,一首首旋律优美、各具个性的歌曲,诠释了当地的文化精神、风土人情和动人故事,抒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美妙的旋律从耳畔飘过,我们也有了更多期待:如何以此为契机,以音乐为载体讲好江苏故事,让音乐的力量为城市发展提供文化新动能,用一首歌带“火”一座城。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
歌声里的水韵江苏——首届江苏“城市音乐汇”原创作品展演活动,共征集到全省报名歌曲154首。这些歌曲的创作者大多是来自基层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从各地的地域特色出发,创作出一首首风格多样的“城市之歌”,让人们在流淌的音符中,品味一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歪歪楼的诉说》从无锡南长街古运河边一栋特色建筑的视角叙述,颂扬了无锡人民心中的母亲河——古运河。《盛开》以南京栖霞居民的视角,描绘了他们眼中的栖霞之美。《白马湖恋歌》以深情绵长的乡音旋律,演绎了白马湖纯净的自然风光和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陌上花开》用极具意境的歌词和悠扬动听的旋律,勾勒出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
一首首极具特色的“城市之歌”,用旋律串联起城市风景和文化坐标,共同拼凑出一幅生动的江苏城市“地图”。江苏省文化馆馆长赵彦国说,一个城市的形象是通过城市文化展现出来的,而“城市歌曲”则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们想以音乐为载体,深度挖掘江苏各地的人文历史风貌,让越来越多的好歌成为城市的‘代言人’,让人们通过一首歌,爱上一座城。”
人们钟情于怎样的“城市之歌”
1984年的春晚,一首《莫愁啊莫愁》由朱明瑛唱响,自此在全国迅速走红,风靡大江南北。悠扬的旋律,如春风拂过心田,唤起了人们对南京莫愁湖畔美景的无限憧憬。被选定为无锡市市歌的《太湖美》,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对无锡太湖美景的细腻描绘,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下,江苏似乎还没有更多的代表城市歌曲的作品。这一次“歌声里的水韵江苏”评选出的作品中,能否产生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的“城市之歌”呢?
音乐人夏元元认为,一首能代表城市的歌曲,应该能够捕捉到城市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元素,让人们在听到第一句歌词时,就被激发起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次,夏元元创作的《一号桥向东》《这里是宿迁》均获得了“十佳作品”。2014年,夏元元结束北漂生活,回到家乡宿迁。听着乡音,吃着土菜,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他的内心有了一种安定的踏实感,漫步街头巷尾,他用音乐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茅山号子艺术团团长蔡爱方则认为,一首成功的城市之歌,应该根植于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反映出一方水土独特的风貌精神。
融合了国家级非遗“茅山号子”与现代审美的歌曲《水韵悠悠》这次获得了“十佳作品提名”。茅山号子,起源于兴化市戴南镇茅山地区的一种民歌,如今的“茅山号子”已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蔡爱方说,《水韵悠悠》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对茅山旅游生动形象的宣传,“希望《水韵悠悠》这样的作品能越唱越响,吸引更多人走进兴化,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让音乐为城市文旅“引流”
一首广为流传的“城市之歌”,究竟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
当《成都》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年轻人纷纷开启了探索这座城市的旅程;《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新疆伊犁的那拉提草原成为了无数人向往的浪漫之地……一首经典的城市之歌,不仅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是人们打开一座城市的钥匙。
“我们对城市的解读应是多元且丰富的,这其中,音乐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音乐人孟文豪认为,要创作出一首能真正代表城市精神的歌曲,需要创作者扎根城市土壤,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语言习惯中汲取灵感,并用通俗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串联起来。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王全吉对江苏在音乐与城市结合方面的创新尝试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江苏率先推出“音乐+城市”的创新模式,为音乐拉动城市旅游创新发展、提高旅游竞争力赋予了更多想象。他建议,应充分利用短视频等传播手段,增加这些歌曲的曝光量,通过线上的推广带动线下的旅游热潮。
江苏省流行音乐学会理事刘涛认为,未来,可以通过结合地方文化、旅游产业,设计一些与歌曲相关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将这些城市之歌转化为城市的无形文化资产,让音乐为城市文旅“引流”。
此次展演,构筑了一个发掘和传唱“城市之歌”的平台。期待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之歌”,留下江苏的城市印记,写下江苏的城市故事,彰显江苏的城市风采,期待城市和音乐“和谐共鸣”,共同唱响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旋律。(新华日报 记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