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有这样一场彰显博物馆魅力的“破圈之钥”——“博物知旅”系列活动。活动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联合举办,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与育人作用,吸引观众在博物馆中“流连忘返、深度打卡”,并有效提升博物馆旅游“首位度”。
主流媒体矩阵聚焦,多视角展示江苏文博魅力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博物馆何以持续火热?它们掌握着怎样的文化遗产活态展示和传承的秘诀?带着好奇,由中央、长三角及省内等20家主流媒体组成的融媒体采风团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知旅”。
历经百余年的中国博物馆事业,自南通博物苑肇始。这场采风行动,亦以南通博物苑为起点。多天的行程里,媒体记者在南通博物苑感受百年展馆中西合璧的别样风味,读懂“文博之乡”的城市内涵;在常州博物馆看史前文明遗存,探索江苏地域文明的源流与精髓;在淮安市博物馆领略“淮水东南第一州”的深厚文韵,感受革故鼎新的办馆理念……采风团放慢脚步,在博物馆里触摸江苏历史的脉动。
走过南通、盐城、淮安、常州和苏州等7座城市,融媒体采风团前往多家博物馆进行实地采访。他们组团解锁了江苏博物馆如何火热出圈的“密码”,又了解到各自博物馆如何让看似“躺平”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最终实现与公众的“双向奔赴”。特别的是,在走进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等地后,采风团还近距离了解小众博物馆如何“蹭热而上”,在满足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人文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本次“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动共采写百余篇稿件,全网点击量超千万。此外,还同步开展了8场博物馆现场视频直播,总点击量近500万。这一行动,向公众展示了江苏博物馆的不同魅力,也成为了流露“水韵江苏”人文底蕴的一扇“窗”。
足迹打卡文博“课堂”,多元创作缩短古今距离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城市的地标性文化空间、学校的“第二课堂”,博物馆不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2023年,“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馆足迹”启动,面向全社会开展主题征文、图文手账、书画创作、Vlog视频等多种形式作品,鼓励公众讲述自己和博物馆的不解之缘。
在各地各级博物馆里,边观展边记录的观众已成为馆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越来越多的人以影像、文字为媒,感受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和“水韵江苏”美的人文,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馆足迹”活动中,创作者们用新颖构图和多元手法,记录下一场场奇妙的博物馆之旅。他们的文字,用心描绘了一段难忘的博物馆旅程;他们的手账,细细勾勒出心中对文物独有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他们的镜头,用独家视角记录下观展感受……这些记录中,不乏有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魅力的作品。一些“乘兴而来、满载而归”的逛展方式,启发更多游客探索打卡途径,为大众打开了丰富想象力。
征集期间,“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馆足迹”活动共收到近千件作品。在收获约700万网络票数之后,专家最终评选出100件作品并将授予“博物知星”证书。回忆记录过程,参与者们纷纷表示,游客与博物馆有了更深的连结。
强国主播倾情加盟,提升博物馆“大讲堂”软实力
“一条通济渠,曾是维系国之根本的漕运大道。一次截弯取直的调整,改变了它的命运……”在第二季“博物知旅”暑期系列活动发布仪式现场,“强国主播”郤鼎昌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讲解员李慧一同讲述博物馆最大文物——开封古汴河河道横截面的前世今生。
中华文明的悠远历史,召唤弘扬者和传播者以融入现代的方式来发声。为此,“博物知旅·强国主播团”应运而生。活动面向全省招募“强国主播团”成员,致力于把博物馆的“好风景”讲出“好故事”,将“好故事”做成“好产品”。
活动自启动以来,地方文博单位从业者踊跃参与,共95位讲解员围绕馆藏文物及江苏人文历史经典题材精心创作,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展示竞选环节,活动受关注热度持续升温,主播们累计收获超300万网络投票,其中10位脱颖而出并加入了“强国主播团”。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从一幅画、一尊俑,到一把扇、一块碑,主播团在江苏各地博物馆倾心讲解,将专业的历史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精神“食粮”,引导观众深入观察和思考,并与文物“亲密接触”。
新的一季,“强国主播团”还将亮相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会场,继续“对话”文物,讲述博物馆故事,为公众带去更多滋养心灵的文化享受。(新华日报 作者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