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来一趟南京吧”,从2023年春天到2024年春节,南京始终高居国内旅游热点城市排行榜前列,抖音等各大短视频平台随处可见南京街头巷尾、大小景点、地铁车站等处汹涌的人潮。
事实上,作为“长红”城市,南京的魅力不仅靠“六朝古都”积累下来的历史底蕴,更在于提前谋划、主动创新,为千百年传承的文化底蕴刻画上鲜明的、独属于南京的时代烙印。
举世闻名的夫子庙,一座“天下文枢”牌坊,昭示了富庶江南与厚重书香结合的历史,人文的种子在南京传播。而今,历经岁月流转,南京依然在中国科技文化创新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全国科教重镇依然举足轻重。
从新中国第一支国产电子管、第一台自动车床、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到成功构建全球首个大规模确定性网络设施,再到“南京智慧”闪耀于“悟空号”“羲和号”等“大国重器”之中……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南京科技创新硬核实力不容小觑。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南京,东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创新似乎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南京,自古就是一座“状元之城”。
上起南唐,下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罢科举,有据可考的南京籍状元郎共有19位,这一数量在全国和全省都位居前列。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自建成到科举废止,共走出80多名状元、1万余名进士。
江南贡院明远楼。新华社发
昔日天下文枢,如今学府云集。南京有50多所高校,包括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宁两院院士90多人;每10万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52万人,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江左英才,斯文在兹。
创新,最关键要素在于人。如何把科教资源潜力转化为城市创新发展动力?南京开展大量工作。
推动校地融合。近些年来,南京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签署校地融合项目协议、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并建立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高校与地区发展深度融合,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启动“新研”培育。放眼全市,从2018年全面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以来,这一“新物种”正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的有力支撑,吸引一批人才涌入南京创新创业。一头连着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一头连着产业和企业创新需求,“新研”已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通道。
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推动紫金山实验室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承接更多国家战略任务。聚焦综合交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领域,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
整合优势资源力量,筑牢创新“内核”,还需要持续推动南京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南京位于我国中东部的长江边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人集南北方特点于一身,恰如南京方言,南方人、北方人都听得懂,这让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觉得南京是个容易亲近的城市。
加上近年来“宁聚计划”“紫金山英才计划”“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等全方位的引才政策,可以说南京是诚意满满地向全社会传递出敬才爱才、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正是南京这座城市的亲切感和诚意度,让人才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共赢未来,也彻底激活了创新的源头活水。
核心技术、高端科技是“国之利器”,谁能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
于是近些年来,南京一改“不张扬”的风格,加大创新投入,全面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化推进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创新层级。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新华社发
全力向网络奔赴。“原始创新、顶天立地、世界一流、不可替代”,紫金山实验室大楼里映入眼帘的16个大字,书写着这个实验室的壮志雄心。首席科学家刘韵洁院士,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只要不出差,他都会准时到办公室“打卡”上班,支撑他的就是心中火热的信念:“创新没有一劳永逸,唯有锲而不舍!”
这里还集聚了国内较早研究6G的科研团队,该团队通过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不仅实现传输速率、系统效率大幅提升,还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通过超前布局原始创新,2023年全市共有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累计达23家、占全省近四分之三,“创新策源地”持续巩固。
聚力向研发靠拢。全国第一家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EDA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运营,成为主体落户南京市的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缩写,属于芯片研发生产的重要环节。该中心旨在打造技术策源地、产品示范地、人才汇聚地。
奋力向农田进发。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成功克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为优质高产育种和广亲和水稻种质资源创制提供有力支撑。
不仅如此,南京还将创新嵌入到城市烟火气中,将产业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街巷里,城市硅巷已成为南京老城创新的主流范式。如今的秦淮河畔,绿窗朱户、两岸交辉,最前沿的创新思绪在典雅古朴的传统建筑中萌动。
硅巷激活老城区悦动·新门西
不俗的成绩,一头指向颠覆性创新,在“无人区”闯出从“0”到“1”的新路;另一头指向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城市“研值”,推动创新力迈上新台阶。
这5年,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稳定运行,6G创新成果刷新世界纪录,研制出世界第一颗5G扩展型小基站专用芯片“雷霆600”,自主研发目前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问天Ⅰ”类脑计算机……一路走来,步子极稳。南京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实现了大幅跃升,成绩引人关注。
全球科研城市,南京跃升至第6位,在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报告,南京位居全国第6;
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南京连续4年排名全省第1;
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南京继续保持第4位;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位;
……
如果说一个排行榜可能有指标得分等偶然性,但连续多个排行榜上榜,则从不同角度相互佐证和充分彰显了南京强大的创新实力。
科创突破助推城市拔节。1月16日开幕的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披露了过去一年的发展成绩单。2023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75万亿元左右,增长4.7%左右,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
成绩虽鼓舞人心,但当下的中国,正经历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需要有更多创新支撑。下一步发展路该怎么走、力要往哪儿使?
2024年,南京首次将新年第一会的主题确定为“民营经济发展”。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提出,力争通过2—3年时间,在壮大创新型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与此同时,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并现场面向广大民营企业家征集修改建议。
这一系列谋划传递出鲜明信号:南京要把握民营企业创新需求,营造一流成长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开放创新,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创新含量和发展质量。
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江宁区委宣传部供图
与此同时,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加快打造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技城,特别是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在聚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形成新突破。
2023年,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南京将重点促进企业的高新化、专精特新化发展,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力争突破2.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以上。
2024年,南京提出“坚持求实扎实、四链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接下来要统筹用好科教资源,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体系、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大力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创新潮涌金陵城,正是扬帆搏浪时。南京,骨子里流淌着创新血液,给政策、引人才,正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更加雍容自信的气度,向世界展现创新活水澎湃成潮。(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