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来自江苏万亿城市群的系列调研③ 奔赴山海,万亿城市再出发
国内一些城市跨入“万亿俱乐部”后,再从1万亿迈上2万亿台阶耗时不尽相同:上海用了5年,北京、深圳和重庆用了6年,广州、成都用了8年,苏州用了9年。时间长短不仅取决于城市体量、产业基础,还与所处经济周期、增长方式高度关联。
江苏省5座万亿城市如何再出发?一批“万亿后备军”又将怎样圆梦?从相关城市“十四五”规划以及2024年省两会部署可以看到,各城市不仅注重增长的速度,更看重“奔跑的姿势”,科产城人一体布局,整装出发奔赴山海。
登高望远,布局“下一个万亿”
站上万亿新平台,城市“下一个万亿”在哪里?南通市市长张彤说,南通迈向下一个万亿有“三看”:看上海、看海上、看创新。
“南通通江达海、向海图强。”南通市工信局副局长朱振宇说,南通有166公里江岸线、206公里海岸线,赶海弄潮,通州湾示范区100平方公里新城拔地而起,新出海口吕四港开港运营,3年来累计开工新投项目中超10亿元项目有79个,长三角万亿级临港产业新基地呼之欲出。
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中唯一的江北城市,2023年8月南通与上海签署新一轮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长三角具有引领性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南通、苏州、上海还合作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其与青嘉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昆太并列环沪三大协同发展区。启东、海门、苏锡通等园区与江对岸的上海临港集团、张江高科园、苏州工业园展开各类合作。
站在新能源风口眺望城市未来,常州精心绘制“两个超万亿”产业宏图: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随着“入场者”越来越多,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常州如何布局新能源产业“下半场”?市长盛蕾2023年花一个多月时间跑了近20家企业,调研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和比亚迪、上汽、理想等企业高管多次沟通,了解到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1.5万个零部件、一两千颗芯片,需要200多个一级供应商供给,每增加1元产值带动上下游增加2.6元产值。为此,常州发布了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工作方案,2023年全年落地零部件项目173个、总投资700亿元,通过整车带动、头部牵引,构建关键零部件产业生态系统。
和无锡、南通等城市相比,常州人口要少200多万。紧盯“下一个万亿”补上“人和城的短板”,常州剑指“两湖”——处于市域中部、面积分别为190平方公里与90平方公里的滆湖和洮湖,规划建设“两湖创新区”,已集聚中以创新园、中德产业园,以及理想汽车、蜂巢能源,引进南大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南医大常州校区、常州大学新校区,未来10年将建成人口200万的产教融合新区。
“万亿之城再出发,说到底是‘人’的再出发,必须立足人的需求,把人口、产业、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无锡市发改委副主任俞勇军说,无锡的“万亿之路”得益于众多人才企业发挥领军作用,如今迈向“两万亿城市”,还需加快“科产城人”一体布局:全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用最好空间吸引最优团队,以最好环境匹配“最强大脑”。无锡高新区太湖湾科创城不仅配套百万平方米商业商务载体和20多个网球场、足球场等运动场所,还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的无锡交响音乐厅。
撞线万亿,“腰部城市”底气何在
江苏省“头部城市”万亿再出发的同时,处于“第二梯队”、被人们视为“腰部城市”的徐州、扬州、盐城等,也纷纷开启奔赴万亿之路。这些城市之中,谁将是首个万亿“撞线者”?
作为曾经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徐州的底气来自城市成功转型,工程机械、光伏、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势突出。其中工程机械集群为全国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2022年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而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徐州积极打造江苏省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建设陆港、内河港、空港、高铁港枢纽经济区,服务业快速增长,2023年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6%。
新型工业化、枢纽型经济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为徐州经济注入不竭动力,其经济总量分别于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每两年跃上一个千亿级台阶。2023年徐州实现GDP8900.44亿元、增长7.1%,2024年计划增长6%以上。徐州市市长王剑锋表示:“将锚定‘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的目标不动摇。”
2023年,扬州、盐城GDP分别实现7423亿元、7400亿元,将是下一个“万亿之城”的有力争夺者。
在2023年扬州召开的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上,市委书记王进健提出“大干三五年,奋力过万亿”,目标是到“十五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
扬州六大主导产业是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命健康,到2025年,全部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将超1万亿元。市县均衡发展是扬州一大特点,江都、邗江、高邮、仪征4个县级市(区)成为“千亿县”。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旅游城市,扬州的旅游热度持续居于高位,2023年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11.9%。
盐城也提出“力争用3到5年迈入万亿之城”。2023年盐城工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连续3年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不锈钢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二、三位。该市新能源产业风头正劲,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海上风电规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国的1/5,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近1300万千瓦,绿色能源使用占比超六成,正加速向新能源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产业规模2000亿元目标迈进。
一体布局,“大都市圈”里拼成长
万亿城市整装再出发,“万亿后备军”蓄势待发,其他城市也都苦练内功打基础,全部进入“中国经济百强市”……13个设区市你追我赶、奋勇争先,“拼”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奋进图景。
“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江苏区域经济的均衡性、波次性特点,既源于沪宁线城市带的外溢,也是全省层面统筹协调的结果。”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韩磊认为,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颠覆性影响力,不仅重构全球经济地理版图,还深刻影响国内各板块和区域经济。江苏省通过跨江融合、沿海开发、南北挂钩等一系列统筹发展战略,区域发展的均衡优势和整体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优势突出。
这从江苏省主导产业集群的布局可见一斑。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是苏州、南京的主导产业,也是扬州、盐城的支柱产业,从产业门类和发展时序上看,新一代信息产业已从长三角核心区向外围城市溢出。南通联手泰州、扬州共建我国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沿长江上溯布局船舶海工产业;常州、苏州的龙头企业正推动石化、钢铁从沿江向沿海战略性调整;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分别成为连云港、南通的支柱产业项目。光伏产业龙头企业携项目、资金、技术,从苏锡常一路向北,该产业正成为扬州、盐城、宿迁、徐州等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创新的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聚或享有企业扎堆的“马歇尔效应”,或受益于中心城市多元性的“雅各布斯效应”。二者都指要素空间集聚的正外部性。江苏城市群得益于发达的交通、现代化的城市、优越的人文和营商环境,在城际产业创新中同时实践着这两种理论,表现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群性和“强市愈强、弱市变强”的协同性。
韩磊认为,放大产业创新的“正外部性”,一要做强城市布局多元产业,二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随着区域竞争竞合加剧和科技革命重构未来产业格局,都市圈、城市圈正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江苏省万亿城市群和“万亿后备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及浙江、安徽的万亿城市强强联手,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坚和支撑力量。
在“大都市圈”里拼成长,既要树立一盘棋、一体化思维,又要彰显各自的个性和特长。在城市建设中,苏州推进“市域一体化”,无锡打造“一体两翼”,常州规划“两湖创新区”;在产业布局中,苏州拥有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三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无锡布局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常州全力发展新能源。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协同奋进、各美其美,江苏多个城市的万亿再出发之路,才能行稳致远、更上层楼。(新华日报 记者 韩宗峰 魏琳 陈立民 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