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积极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后发快至” 向海洋要食物,建设“海上粮仓”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向陆地要食物,也要向海洋要食物;不仅要有陆地粮仓,还要建设“海上粮仓”。
江苏省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江苏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加快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说。
江苏建设“海上粮仓”情况如何?如何做好发展海洋渔业经济这篇“大文章”?《新华日报》记者就此进行深入探访。
全省迎头赶上的海洋渔业
2023年12月21日,《新华日报》记者来到有江苏“亲海近海第一区”之称的连云港市赣榆区,这里的海水育苗和远洋捕捞均在全国沿海占有一席之地。在连云港赣榆东润海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将收割的海带进行分拣、冲洗、烘干等。
该公司负责人秦军海介绍,紫菜养殖周期较短,生产成本低,一般从每年11月开始收割,次年3月底结束,“我们2023年在近海养了大约1万亩紫菜,总净收入将达400万元左右,现在不少工作人员正在‘菜园子’里忙碌。”
如今,“中国紫菜之都”连云港每年大约有70万箱紫菜经过加工后运往世界各地。2021年,柘汪紫菜产业园建成,这是江苏省首个紫菜加工全行业电气化覆盖示范区。柘汪镇副镇长李清介绍,柘汪紫菜产业园占地面积约326亩,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可容纳180套紫菜初加工生产线,年产紫菜60亿张,年产值20亿元,带动约2000人就业。
赣榆区拥有62.5公里海岸线、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108万亩,年实现渔业产值131.7亿元;2022年该区水产品产量达45.4万吨,较2020年增加4.97%,渔业产量和产值排名全市第一,居全省前列。2023年,连云港整合苏鲁海产品批发市场、海头现代渔业设施集中区、柘汪镇紫菜产业园、现代海洋牧场、青口镇蓝湾育苗中心等渔业优势资源条件,赣榆区获批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
除了赣榆,江苏省其他地区也正加快“海上粮仓”建设步伐——
在通州湾,江苏通州湾渔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季金峰介绍,南通通州湾海水养殖示范区通过改造,昔日海水养殖尾水已变身“水资源”,示范区为高涂围海养殖区域,面积17550亩,其中养殖水面13070亩,养殖主要品种为脊尾白虾、梭子蟹等,少量养殖海蜇、日本对虾、海水鱼类和贝类;
在如东县九龙村,该县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周亚文告诉《新华日报》记者,村里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导产业,按照“一河一策”治理原则,为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尾水“生物生态直接净化工艺”模式示范点,全村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2.1万亩,注册有“龙仔”商标;
在响水县,江苏三圩盐场海水养殖基地打造5000亩高品质海产品养殖基地为养殖核心区,采取虾、蟹、贝混养的低密度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年产日本对虾240万斤、贝类1250万斤、梭子蟹56万斤、脊尾白虾15万斤,产值近3亿元,逐渐成为规模化高效现代养殖园区……
季辉介绍,目前,江苏海洋渔业产值达到500多亿元,海水产品年产量达135万吨。近年来,江苏省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红火”,正持续建设“海上菜篮子”,着力培育壮大高效特色海洋渔业。
紧盯短板弱项,找准着力点
虽然江苏省沿海各地高度重视海洋渔业,将其纳入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多措并举发力,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对比先进省份,短板弱项也十分明显。
就生产结构而言,从海淡产品比例来看,江苏省海产品产量、产值占比不高。《新华日报》记者了解到,江苏省以淡水产品为主的特征较为明显,海水产品产量、产值仅占全省总量26%左右;山东、福建、浙江以海水产品为主,其产量、产值占比在80%上下;广东海淡水产品相对均衡,海水产品产量、产值占比50%左右。
阳澄湖大闸蟹、盱眙小龙虾、中洋河豚、太湖“三白”……江苏虾蟹经济中外闻名,淡水渔业产值30多年全国排名第一,且养殖的大多为高产值鱼蟹,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占比超过76%,“虾蟹”经济已成为江苏渔业的“金字招牌”。
相比江苏淡水鱼虾蟹特色养殖,江苏海水养殖规模较其他省份偏小。“虽然江苏省淡水渔业发达,但是受限于海洋自然条件,还缺少一条‘叫得响的海水鱼’。”江苏省渔业协会会长张朝晖表示,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除了区位优势好,沿海开发资金投入包括科技、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都远超江苏。季金峰也提到,“海水鱼养殖这方面我们相对薄弱,无论是技术还是苗种,原产地在江苏几乎很少,从育苗开始,种要去外省借,苗也要买别人的苗,江苏海洋本身还缺乏这方面优势。”
除了海产品生产结构,江苏省海洋渔业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短板——
从总量规模看,综合实力不强。目前江苏省海洋渔业产业总体规模仅排在全国中游,人均海水产品不足1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海水产品年产量仅为福建、山东的18%,浙江、广东的30%;江苏省海洋渔业产值也仅为福建、山东的35%,浙江、广东的55%。
从发展区域看,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江苏省海洋渔业生产以传统的近海、滩涂贝藻类养殖为主,深远海养殖仍未取得突破;目前全国已建成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中山东建成67个、广东建成38个、江苏建成4个;全省仅有4家远洋渔业企业、43艘远洋渔船,船队总规模不大。
江苏省需要破除“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发扬敢闯敢试精神,聚焦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找准工作着力点和主攻方向,着力建设“海上粮仓”。“要以更大力度向海洋要空间、向海洋进军,推进海洋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季辉说。
积极布局,加快建设海洋牧场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物种,被称为“海上金矿”。前不久,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专业化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完成首航满载归来,在150余天有效作业中捕捞4万余吨鲜虾、船载加工5000余吨虾粉,江苏省养殖捕捞业向深远海迈出重要一步。
“深蓝”号首航成功,是江苏省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江苏该如何克服短板弱项、更好地建设“海上粮仓”?
季辉表示,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是篇“大文章”,江苏要以更大步伐探索实践海洋渔业改革创新路径,推动江苏省海洋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后发快至”——
建设“海上粮仓”,需紧抓“深远海”。在深远海进行规模化高效养殖生产,不仅能有效拓展养殖空间,带动水产育种、预制菜加工和渔旅融合等相关产业发展,还能有效拉动投资。经测算,一个2万立方米的桁架类网箱可带动2000多万元投资。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在江苏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推进会上表示,我国未来海洋渔业发展新空间将是深远海。江苏要系统谋划、科学布局,高质量推进一批深远海养殖项目落实落地。
“海洋渔业本身具有开放性本质,因此强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在更大范围集聚发展要素,实现借力发展,对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尤为重要。”季辉表示,要继续探索开展苏台、苏港、苏澳渔业合作园区等外向平台建设,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推进建设东南亚和非洲远洋渔业、水产养殖加工基地;同时,进一步研究制定新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支持政策,落实高品质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支持政策,引导更多企业争做全国远洋渔业的“单打冠军”。
渔港经济区以渔港为龙头、以产业为基础、以镇村为依托,能够有效贯通产加销、融合渔文旅,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抓手。要尽快正式印发江苏省沿海渔港经济区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公益性水产品交易市场、渔业展览馆等,突出渔港经济区“经济”属性。
建好“海上粮仓”,还要建设更多海洋牧场。目前,江苏省已建成海州湾海域、南黄海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强对其长效监管的同时,加快推进秦山岛、滨海陶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鼓励、支持南通吕四海洋牧场建设;此外,还要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牧渔城、牧渔场建设,打造“浮筏生蚝+网箱鱼类+网帘紫菜+底播贝类”多级组合、“新能源+资源养护+渔业养殖+渔港经济”多产融合的具有江苏海域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新华日报 记者 姚政宇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