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宿警苗”“宿警锐”“宿警英” 宿迁“三项计划”锻造公安新锐力量
2023-05-04 16:17:4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陈小雨责编:蒋硕

  近年来,宿迁市公安局立足于年轻民警成长规律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施新警培养“宿警苗”、青年民警“宿警锐”、专家人才“宿警英”三项计划,探索具有宿迁公安特色的年轻干部体系化培养、跟踪式管理机制,着力锻造具有锐气、锐力、锐势的公安新锐力量。

  “始终把年轻民警培养作为一项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来抓,分级、分层、分类加强培养,促进年轻民警快速成长。”宿迁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王柳青表示,要持续锻造一批又一批宿迁公安新锐力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1_副本

宿迁市公安局举行新警入警仪式 摄影 王力

  新警培养“宿警苗”,源头厚植蓄足“一池活水”

  一位是从警12年、经验丰富的“80后”老警,一位是充满抱负的“95后”新警,2019年,湖滨新区公安分局晓店派出所杨晓华和新警李勇结对成了“师徒”。巡逻处警、走访调查、群众工作、案件办理……在杨晓华手把手帮教下,李勇已成为业务骨干。入警仅3年多的李勇,因工作突出,先后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本以为自己治安专业‘科班出身’,应该胜任所里工作,可最后发现,一些警情,课堂上没遇到过,处置起来有些困难。”李勇感激地说,“多亏杨晓华师傅倾囊相授,让我工作干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为让年轻民警真正得到锻炼、健康成长,宿迁公安围绕新警入警前的3年关键期,抓好“护苗成长”,蓄足公安发展的“一池活水”,确保了公安事业薪火相传。

  让新警全部到基层所队蹲苗历练,宿迁公安围绕侦查、治安等公安主业,通过“传帮式”培育、“多岗位式”锻炼、“晾晒式”考核等方式,要求新警第一年必须通过初级执法资格考试,并对3年培育期内通过高级执法资格考试的予以表扬激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2_副本

民警在社区开展反诈宣传 摄影 张华东

  年轻民警“宿警锐”,强筋壮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2020年6月,根据组织安排,32岁的马景来到宿城公安分局太湖路派出所担任正科级所长。到岗之后,在短时间内,他和社区民警一起,走遍辖区6个社区、54个居民小区、30所学校等地方,把辖区情况了解清楚。

  在马景看来,基层历练是考验青年干部的严酷战场,也是提升能力的实践课堂。

  为给年轻干部压担子,在基层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宿迁公安坚持基层导向,将优秀年轻干部放在艰苦吃劲岗位锤炼,科学任用。在年轻干部跟踪培养上,宿迁公安建立“宿警锐”档案,逐人制定培养任务书、职业进度表、能力评估值和质效成绩单,实行局领导挂钩、政工干部联系的跟踪培养机制,搭建“听风”监督模型,通过“绿黄红”三色预警机制,全面加强8小时外监督管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3_副本

民警在社区进行走访 摄影 朱瑞

  专家人才“宿警英”,加钢淬火锤炼“工匠尖兵”

  “成功申请国家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3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局里在重大课题研究、技术研发、经费保障等方面对人才大力支持。”作为公安部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库成员、省“333高层次人才、省知名枪弹专家,宿迁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三大队副大队长刘钊表示。

  聚焦专家人才培养,宿迁公安紧贴实战需求,建立“126+N铸魂砺剑”教育训练体系,每年分层分类举办“数创”“警航”“笔耕”“政能量”等专业精品培训班,定期举办“警营工匠”评选,招募宿迁公安“警务合伙人”,强化与科技公司合作,在公安院校设立研究基地,形成了人才融合培养新路径。2021年以来,9名年轻干部入选省“333”、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紧扣公安工作现代化需求,从今年起,每年培养100名公安英才、力争2025年底达到300人。”王柳青介绍,目前,首批“宿警英”公安英才已完成遴选入库,其中年轻干部占72%。

  专家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宿迁公安加快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持续涌现的创新生态,在职务职级晋升、表彰奖励等方面向青年人才倾斜,专门设立200万元年轻干部人才专项资金,对核心战队、命名工作室给予经费保障。(文 徐媛媛 田廷江 朱远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