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补短板强弱项 民生难点变亮点
来源:新华日报  |  2023-11-08 09:38:11

  原标题:补短板强弱项 民生难点变亮点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江苏始终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为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江苏聚焦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切实建立健全高质量人口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服务好“一老一幼”,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让广大群众对民生改善更有获得感。

  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全省上下回应百姓关心关切,切实解决改革发展深层次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把受益面广、关注度高的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年度民生实事,精心部署,确保每一项任务“可感知、可落实、可支撑、可考核”,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聚焦重点群体稳住“最大民生”

  金秋时节,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旺季。11月4日,江苏省2024届医药卫生类毕业生人才交流大会火热开张,来自全国的数百家医药卫生机构提供2500个岗位,吸引众多学子。从9月开始,江苏举办的各类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已经超过1000场。

  密集招聘的背后,是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合力,访企拓岗、牵线搭桥,为高校毕业生精准匹配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就业服务的重点群体。面对国内就业总量持续高企、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双重压力,江苏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在全力以赴拼经济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8条”,为经济回升向好“添薪加柴”。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求职者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为稳定就业,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加大对吸纳毕业生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力度;强化就业帮扶兜牢民生底线,促进供需精准匹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将相关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3年底。

  2022年江苏首创普惠性就业金融服务产品“苏岗贷”,2023年“苏岗贷”再次升级,增加合作金融机构,投放低息信用贷款政策支持范围扩大到稳定用工5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和3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重点向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倾斜,提高企业受益面和受惠度。

  在做好保岗稳岗的同时,江苏坚持把就业援助摆在重要位置,优化提升“家门口”就业服务功能,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生活保障联动机制,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在积极就业政策的加持下,江苏前三季度不仅实现新增就业人数平稳增长,还大量吸纳外省劳动力来苏就业,为全国就业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聚焦“一老一小”提升获得感

  “一老一小”牵动亿万家庭。养老托育服务如何才能实现更充分、更有效的供给?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多种社会主体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振养老服务市场信心,促进民营养老机构加快恢复平稳运营,2023年江苏再次对全省民营养老机构发放一次性纾困补贴。补贴对象为全省所有在业民营养老机构,包括公办民营和民办养老机构。按照养老机构实际入住老人数量,统一按照每名入住老人1100元的标准进行发放。此项政策将惠及全省民营养老机构1500多家,共计补贴1.25亿元。

  “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信心和动力。”南京朗诗常青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梁颖告诉《新华日报》记者,2022年他们公司在南京苏州两地的服务站点一共领到近35万元的纾困补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23年江苏再次发放一次性纾困补贴,更加坚定了企业看好养老产业的决心,增添了他们深耕养老服务的底气。

  2023年,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年度安排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助专项资金9.4亿元。省政府还出台实施意见,鼓励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在项目规划、土地保障、财政支持、税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方面支持民营养老服务企业发展。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江苏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1506万,约占总人口的18%。其中困境儿童51.97万,留守儿童2.82万,服务保障任务艰巨。2023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将改造提升120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和开设2000个“爱心暑托班”纳入其中。截至目前,改造完成120个“关爱之家”、2186个“爱心暑托班”。

  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季静介绍,江苏连续6年推进省级未保站建设,并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打造专业品牌。目前全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共建成乡镇(街道)未保站1314个、省级未保站805个,1433名乡镇(街道)督导员、21378名村(居)儿童主任活跃在基层一线。

  聚焦“均等化”推进共同富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江苏必须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我省坚持公共财政向重点民生工程倾斜,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加快形成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的省域发展新格局。

  “我被腰椎毛病折磨好多年,来这儿做了十来天针灸,感觉越来越好。”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于平说,每次针灸医保报销后个人只花30多元,就能享受到中医专家的精心治疗服务。

  在省委驻滨海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的支持下,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卫生院中医馆一个月前正式落成。中医馆因治疗便捷、费用不高、疗效显著深受周边地区群众欢迎,不到一个月就吸引500多名村民就诊。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省委先后派出多批帮促(帮扶)队员到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利用省级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苏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区)优秀资源,对苏北经济相对薄弱的县(区)进行挂钩帮扶。以滨海为例,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当地高标准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12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当地困境儿童打造25间“梦想小屋”,为所有18岁以下的孩子免费提供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免费治疗……通过独具特色的“五方挂钩”机制,江苏把一个个经济薄弱乡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江苏还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政府重要民生实事加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农村户厕改造66.2万户年度任务已完成66.1万户;开展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乡镇(街道)超350个。在此基础上,江苏力争到2025年推动不少于3000个村、200个镇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新华日报 记者 黄红芳 唐悦)

编辑:陈小雨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