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汉文化绽放新光彩 古彭大地迸发新活力 徐州唱响新时代“大风歌”
点燃文化之光,共赴徐州之约。 9月23日,第二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市大龙湖畔开幕。来自政界、学界、商界和媒体界的150位嘉宾围绕“两汉文化与中华文明”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汇聚智慧与力量。
发源于徐州的两汉文化,塑造了江苏“吴韵汉风”的鲜明文化特质,近年来,徐州着重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实施“舞动汉风”工程,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汉风华章”,让汉文化成为闪耀的城市名片。
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举办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两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徐州力量。
守正创新,拉动文旅经济
“两汉文化看徐州,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坐拥超过5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徐州既有大气磅礴的两汉风韵,又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绝美风光,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2023年上半年,徐州接待访客总量4780万人次,同比增长43.88%,旅游总收入创历史新高。
文旅市场火热,离不开徐州大手笔布局。自2019年以来,徐州根据季节特点,持续推出“缤纷文旅·共享生活”“春明、夏韵、秋实、冬趣”四季主题文旅活动,做大做强汉文化旅游节、汉文化论坛、伏羊节等重大文旅活动,不断激发城市生机和活力。
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徐州大力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建设,用守正创新激活文旅经济。
方特乐园里,大型真人歌舞表演《大风歌》将历史画面与科技手段完美结合,让游客在声光电中沉浸式体验大汉雄风。2023年,随着方特乐园开园迎客,徐州形成“五园同乐”文旅发展新格局,以此为带动,联手淮海经济区4省10市,通过“联游、联宣、联展”等活动,资源共享、形象共树、市场共拓、产业共兴,不断培厚“大美淮海”区域文旅市场。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让历史照进现实,汉文化景区在文物活化上持续发力,通过VR、AR、全息投影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互动性、体验型汉文化文旅融合新场景、新空间;同时,增设古代武备体验项目,研发特色研学游课程,持续增强景区活力。
“徐州有大量汉文化遗存,它们多以实体景观和可见景观的方式存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冯健表示,加强这类景观主观感知的打造,才能提升游客对汉文化“饱和度”的感受。比如,在汉画像石艺术馆、汉墓或汉兵马俑博物馆,营造汉文化可感“氛围”,加深观者的印象。
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徐州文旅传承发扬汉文化,发展空间广阔。2023年汉文化旅游节期间,徐州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的特色,将汉服作为重要载体和元素,邀请国内外游客穿汉服、品美食、游徐州,进一步塑造“国潮汉风”汉文化品牌、“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围绕“看得见”“穿得出”“吃得着”“带得走”的汉文化和“缤纷文旅,共享生活”的文旅要素,邀八方游客感受古彭城楚韵汉风的文脉魅力。
“故宫博物院上线的《全景故宫》、数字文库、视听馆等均是非常优秀的数字文旅平台案例,对于徐州来说是很好的启发借鉴。”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建议,徐州未来应该不断推动徐州两汉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文旅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迈上新的台阶。
统筹布局,激活城市文脉
在徐州老城区,一条全长约3.5公里的历史文化轴,依次串联起黄楼、文庙、云龙山等多个重要历史文化节点。这里文化遗存和自然资源丰富,分布着2片历史文化街区、12个历史地段、45处53个文物保护单位、8处历史建筑,涵盖楚汉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彭祖文化、苏轼文化、民俗文化等,是徐州历史文脉延续和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
城市文脉指的是城市所拥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背景和脉络,包括城市的建筑风格、历史遗迹、传统文化、社会习惯、自然环境等。作为徐州历史文化轴项目打造的主要参与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正功认为,城市文脉对于城市的保护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产生深远影响。
回龙窝街区是冯正功在徐州主城区历史文化轴上的一部杰出“作品”。他带领团队对徐州历史进行了深入考察,在设计中将老城墙、城门等重要历史遗迹串联起来,让历史遗存融入当代徐州的城市空间。
“基于文脉的新空间塑造是传承文化、延续历史、创造现代美好城市的重要路径之一。”冯正功说,徐州这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必将持续焕发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现代活力。
近年来,徐州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不断健全制度机制,珍惜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徐州将“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
宋乐伟说,徐州将依托城市历史文脉,高标准建设“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的两汉文化集中展示区,整合串联徐州博物馆、汉文化景区、汉画像石艺术馆等资源,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精品项目,聚焦市场需求、游客体验、场景再现,推动“汉”元素有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
目前,徐州已经编制完成《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在做好城市历史文脉片区城市更新以外,还会将汉文化融入文博文创设计,利用博物馆、回龙窝、文庙等文化场馆、街区和景区景点,打造汉文化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汉文化“动起来、活起来”,为徐州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传承弘扬,谱写当代华章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回到沛县,筑台会父老,击筑歌大风。2000多年来,作为沛县历史文化坐标,歌风台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如今位于汉城景区内的歌风台,建于1995年,并于2021年进行了复建、提升,成为集艺术展示、文化体验、教学交流、休闲服务、商业运营于一体的综合展示体验馆。
一曲大风歌,传唱着徐州的豪迈与雄健;一座歌风台,见证着徐州坚韧不拔的发展史。两汉文化刚健有为的鲜明特质,砥砺了徐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历史上,徐州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和黄泛之灾,但始终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一次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书写了不朽的城市传奇。
当前,徐州正抢抓多重叠加战略机遇,不断闯关夺隘,加快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
作为工程机械之都,徐州加速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去年,徐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7亿元,总量居淮海经济区首位。
入选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相继培育出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1+3+100”高能级创新矩阵。同时,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12所,在淮海经济区占比近1/4,在校大学生19万人,夯实了区域科创中心人才支撑。
得益于多元包容的两汉文化熏陶濡染,徐州自古就是广纳博采的开放之城。承接南北,徐州正向南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程机械、新材料、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等产业已深度嵌入长三角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向北积极呼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连接东西,徐州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平台格局,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一个个对外开放平台,为徐州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底气。
聚焦推动两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徐州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点推进徐州汉楚王墓群等遗存的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深入挖掘两汉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出更多具有历史价值、时代意义的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让悠久的两汉文化在徐州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从历史深处走来,一个更具活力的徐州,吟唱着尽显新时代特色与气概的“大风歌”,正阔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新华日报 记者 王岩 张涛 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