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巡展北京站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正式开幕。诸多珍贵展品中,一份73年前的《光明日报》原件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份1950年4月3日报纸的头版,刊登了一则重要新闻——《死难烈士在宁安葬》,详细记载了雨花英烈成贻宾、程履绎等安葬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过程。
报纸原件 供图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胡卓然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成贻宾和程履绎当时都是在南京参加革命事业的大学生。1949年4月1日,南京“四一”惨案之中,他们二人被敌人殴打而身负重伤。程履绎次日牺牲,年仅28岁;成贻宾4月19日牺牲,年仅22岁。
巡展北京站现场 摄影 胡卓然
成贻宾牺牲4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他也被称为“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
胡卓然说:“这份73年前的报纸,将安葬烈士的细节完整记录下来,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纸的捐赠人,竟是一位22岁的年轻人,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下简称“南信大”)的董子鲲同学。2023年2月,他在一家旧书店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份报纸。
革命烈士“寻访”小分队整理资料 供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当时我参加了学校文学院的革命烈士‘寻访’小分队,一直对这方面的资料感兴趣,所以找到报纸后,我们小队第一时间整理出了文字稿。后来我们共同讨论了下,以学校文学院的名义将其捐赠给雨花台烈士陵园。”董子鲲说。
革命烈士“寻访”小分队分享交流会 供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南信大文学院一直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红色基因的传承,此前学校师生开展过整理抗战老兵资料、访谈红色人物等实践项目。革命烈士“寻访”小分队是其中之一,截至目前,这个团队已整理了近40位革命烈士的相关文献,在校内举办过多次的分享交流会。
“这次我们捐赠的报纸在北京展出,大家都十分自豪。我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这也为我们团队注入更多能量。”董子鲲说,未来小分队将继续致力于烈士资料的搜集整理,传播好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记住烈士们的姓名和事迹。(文 杨心怡 陈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