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连云港市个体工商户超五十二万户,占经营主体四分之三 “小店经济”点旺港城“烟火气”
老新浦风情街区。(海州区商业街区发展中心供图)
王红燕家的缝补店。
学生参观连云港贝雕店。
数百个摊位串起整条街,盐河巷夜市成为港城夜经济的新名片;民主路老街上各种摊位整齐排列,传统和现代元素交相辉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集聚众多行业店铺,满足市民多元消费需求……数据显示,连云港市现有经营主体7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52.5万户,占比达75%。作为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小店虽小,却点旺了城市“烟火气”,也为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与魅力。
2023年4月,连云港市出台《推进“小店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从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降低贷款融资成本、减免小店房屋租金等10个方面加快推动社区、批发市场、商圈、特色街等小店集聚区转型升级,促进小店经济健康繁荣发展。拥山面海的连云港,正以独特魅力吸引小店老板来此大展身手,谱写他们与小店共同成长的故事。
用创新征服食客味蕾
夜幕降临,老新浦风情街区的盐河巷里,数百米的青石路两侧,大虾、螃蟹、花蛤等美味应有尽有,外摆的桌子边座无虚席,沉寂的街巷被“烟火气”点燃。
每天下午5点开始,位于巷口东头的勇诚海鲜烧烤店老板耿茂然忙得脚不沾地,食客接踵而至,陆续等待翻台。“这段时间生意很好,下午经常不到5点就有客人来。店里60多张桌子,一晚上的翻台量可以达到200多桌,一直要忙到凌晨。”耿茂然笑着说。
地处美食集聚地,揽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耿茂然自信地表示,店里生意全靠“好味道”。“像我家的烤海胆、烤皮皮虾都采用我独创的烤法,非常受欢迎,顾客必点。”学厨师出身的耿茂然,在从事海鲜烧烤之前,卖过炸串、铁板鱿鱼、和朋友合伙开过海鲜饭店,积累了丰富的餐饮行业经验。2015年,他发现连云港用海鲜入菜的店虽多,但专注海鲜烧烤的店很少,便大胆尝试开起了海鲜烧烤店。如今店里有烧烤炒菜品类100多种,为满足顾客需求,冬季还会推出火锅、烤鱼等菜品。
“我们是专程来连云港吃海鲜烧烤的,这里的海鲜烧烤别有风味。来之前我们特意在网上做了攻略,他家口碑挺好的,价格也实惠。”来自徐州的王先生说。
一边不断升级菜品品类、做强烧烤店,另一边研究如何将小店变“大店”、走高端精品路线。2022年7月,耿茂然将东入口第一家店盘了下来,扩大经营面积,以西游风格进行整体装修,专注于宣传港城特色美食。“目前,我自己研发了多道有关西游主题的特色菜:虾兵蟹将、火锅牛魔王和老君仙丹,准备下半年全面推出。”耿茂然说。
让更多人爱上非遗贝雕
炎炎夏日,周末的连云老街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旅游爱好者。在沿街一家贝雕店里,店主陈建国正琢磨下一批贝雕工艺品的设计图。
“老板,这个摆件怎么卖?”随着游客一声询问,小店迎来了当天“首单”。“最近生意还不错,特别是假期,每天营业额近万元。”陈建国说。
退休前,陈建国是一家节能科技公司的老板,一度把公司市值做到了5000万元。退休后,闲不住的他琢磨起“贝雕”。“我18岁高中毕业后就跟父亲学贝雕,那时候我家还有个小厂。上个世纪90年代那阵整个贝雕行业不景气,我便下海经商。但贝雕一直是我喜爱的东西,每次出去旅游,人家都是找景点,我却总喜欢找这东西。”陈建国指着一件贝雕回忆道。
“别看我61岁了,做起贝雕,比年轻人还强!”如今,从设计图纸,到打磨喷涂,再到镶嵌、粘贴,最后装裱,陈建国都亲自参与。作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代表性传承人,他还认真思考在坚守传统文化公益性的同时,如何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对贝雕店这类小店来说,这一直是一个挑战。
“之前来我店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反映听说过贝雕,但从没见过。我现在想要做的就是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普及宣传贝雕技艺。目前市场上的贝雕工艺品大多以欣赏为主,我们店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用贝雕做的耳坠、项链就很受欢迎,价格在十元到上万元不等。”陈建国说,下半年他不仅要继续创新产品品类,推出一批实用型贝雕,还准备开通线上售卖渠道。
藏在居民楼里的“补丁师”
枫林专业修补服装店,“藏”在海州区供销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不到150平方米的房间内,大大小小的缝补机器有20多台,来自全国各地需要缝补的衣物在这里被重新“加工”。
“接过最远的一单是香港的,近的赣榆、东海都有。与路口那些修补摊不同,我们主要接一些羽绒服绣补、牛仔裤无痕仿补、真丝裙刺绣维修等业务,还原衣服本身的纹路走向,这对缝补手艺要求更高。”店主王红燕以前开过服装店,顾客有需求时她便会帮忙修补,慢慢地自己琢磨是不是打补丁也能“补出花”来。2002年,王红燕开始一边开服装店,一边拜师学缝补,湖北、天津、郑州、青岛、扬州……4年时间里,她求学的足迹遍布全国多地。为尽快出师,她还专门买了一摞白布放在店里,用作日常刺绣练习。2006年,王红燕关掉了服装店,在陇海步行街开了“绣花店”。后来由于实体店铺房租成本高,王红燕把小店搬回家里,在线上开起了淘宝店。
“除了网店继续接单,线下我们还和市内洗衣店合作,他们送来需要缝补的衣物,我们提供服务。现在夏天是淡季,一天大概能补100多件衣服,冬天忙的时候一天200多件,经常要缝补到夜里两三点。”王红燕说,“为了完成订单,我又招了15名修补技师。大家都是‘宝妈’,平时带娃有空的时候就来我这边干活,每个月可以赚4000元左右贴补家用。”
没了实体店支撑,王红燕也有了新“烦恼”。“以前有线下门店,新老客户各占一半,现在很多人尽管有这个需求,但找不到我们也很发愁。”谈及未来发展规划,王红燕还是准备在租金合适的情况下,继续开门店。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连云港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工作启动,“小店本身在努力扩容发展,政府扶持政策也在努力跟上。”连云港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中提到,将加大对小店经济“个转企”“小升限”培育力度,各级财政对新增纳入限额以上统计的小店给予一次性资金奖补。
此外,为提高小店抗风险能力,《若干措施》还提出要结合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培育一批便利化、标准化、品质化的小店经济集聚区,由市财政拨付100万元对创建成功的小店经济集聚区给予一次性奖补。(新华日报 记者 刘慧洋 实习生 杨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