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社区、建筑、县城和乡村 城乡建设,全面“向绿而行”
将建筑碳排放控制纳入城市更新行动,建设“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大力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动农房屋顶、院落空地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2023年初出台的《江苏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明城乡建设“向绿而行”的路径与目标。6月14日,省住建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该实施方案。
2022年10月,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包括城乡建设领域达峰在内的“碳达峰八大专项行动”。省住建厅总工程师路宏伟介绍,该厅组织多个科研机构开展近一年的专题研究,发现江苏省碳达峰前的碳排放增长量中,有约40%来自建筑领域,“城乡建设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场”。
省住建厅、省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江苏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不仅对标国家方案,提出2030年和2060年两个时点的战略目标,还结合江苏省实际,增加2025年这个时点的重要任务。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82%;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达50%,装配化装修建筑占同期新开工成品房面积比例达30%……
根据“坚持城乡统筹,兼顾街区社区,突出建筑本体,协调推进城乡建设全面低碳转型”的总体思路,《江苏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确定绿色低碳城市、社区、建筑、县城和乡村4个方面的19项重点任务。例如,实施优化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更新绿色低碳水平、强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6项任务,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高人居环境安全耐久水平。
每一项重点任务,都涉及一系列务实举措。如在建设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方面,要科学确定县城建设规模和尺度,严控高层建筑;引导县城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有机衔接,鼓励低碳生活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农房改善,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发展沼气集中供气供热。
城乡建设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江苏省有着较好基础。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省住建厅绿色建筑与科技处处长蔡雨亭介绍,10年来,江苏省建筑节能标准实现从50%到65%再到75%的逐步提升。在不开启空调和采暖设施的情况下,节能标准75%的居住建筑,冬季室内平均温度比不节能的居住建筑提高近10℃。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不断完善,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由2015年的31.9%提升至2022年的超过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及停车场”等5个项目,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2.1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已经链起科研、设计、生产、施工等3000多家上下游相关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5%。
在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方面,江苏省明确提出强化设计统筹,“以建筑美学、使用功能和节能减碳等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落实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等6项重点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存量建筑的绿色性能,依然是“双碳”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江苏省既鼓励公共建筑开展用能设备运行调试,建立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等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公共建筑用能管理,也将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到2025年,全省新增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城市非节能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力争2030年底前完成。
近10年来,全省建设系统科技支撑项目和科技示范类项目达1629项,省级科研经费投入1.01亿元,带动社会投入约10亿元,也带来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在走向“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继续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一招”?
路宏伟介绍,2023年以来,省住建厅在构建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展示交易平台、建设行业科技创新载体、深化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和工程示范、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标准化实施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正在积极筹备、计划2023年10月召开的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推动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科技项目“低碳未来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启动首批10个工程示范项目建设,力争碳排放强度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再降低20%;在全国率先设立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探索近零碳排放示范园区、社区或校区技术集成应用和区域推广;启动全国首部《建筑碳排放量计算与核定标准》和我国南方地区首部地方标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规程》编制,推动建筑节能迈向更高标准。(中国江苏网 记者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