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探源科考舱”(以下简称“探源科考舱”)内,对无锡市滨湖区马鞍遗址发掘并提取的两座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墓葬开展实验室考古探源,同时利用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公众考古实践教育活动,打开尘封了六千多年的“盲盒”。
本次活动通过展示考古的过程和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沉浸式的考古体验,帮助人们走近文物、感知历史,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增强文化自信。
线上直播
由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马鞍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马家浜文化的一批墓葬,这是无锡市实施考古前置工作之后一次新的发现。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此类遗址因于1959年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马家浜首次发现而得名。
实验室考古探源现场
多年来考古调查表明,马家浜文化的影响范围,东到海滨,西达皖中平原、宁镇山脉一带,南至杭州湾及宁绍平原地区,北可达江淮之间。江苏的马家浜文化典型遗址较沪浙两地更多,如无锡洪口墩遗址、施墩遗址、宜兴骆驼墩遗址、西溪遗址等。
出土文物
马鞍遗址位于太湖北部的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发掘面积3100平方米,发掘时间从2022年4月17日至2023年2月6日,目前共发现各时期遗迹106处,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首批无锡先民创造的文化。马鞍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遗物,有捕鱼业的网坠,以石锛、石凿、纺轮、网坠为主的生产工具,以陶釜、炉箅、陶豆、陶罐、陶盆为主的日用陶器,以玉玦为主的装饰品。另有陶球、陶塑象形陶器——陶猪等,这是无锡第一次发现马家浜文化陶猪雕塑艺术品,也是本地区最早的陶猪。
发掘表明,除了生产所用的磨制石器和生活使用的陶器之外,还有罕见的精美小型玉器,虽然品种、数量不多,但这是第一次发现无锡地区最早的玉器。没有发现夫妻合葬墓,单体墓葬之间的随葬品数量差别很小,墓坑大小基本一致,看不出社会等级分化,贫富差异不大,也映证了母系社会阶层没有发生分化、等级制度还没有建立的典型特征。
出土文物
马家浜文化是无锡地域文明探源的重要文化。为积极响应大运河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迎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从马鞍遗址整体打包提取了6座马家浜时期的墓葬,在“探源科考舱”进行实验室考古探源,同时首次通过线上直播实验室考古,开展公众考古实践教育。
出土文物
考古研究所发挥“探源科考舱”的技术优势,邀请了体质人类学、岩石矿物学、粘土学、微生物学、微痕分析和科技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多角度、专业化提取墓葬内的各种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对比6000年前与今天所处的环境差异、生活生产水平、艺术审美传承、人类体质变化等,再次实证了无锡拥有7000年人类生活史,帮助公众了解无锡地区最早的史前文化、最早的文明形态、最早的无锡先民,把考古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变为无锡地区文明史的“活化石”,让“开启6000年考古盲盒”成为一场生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现场体验课。(文/图 何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