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文明史 如何“盐”续千年
来源:新华日报  |  2022-12-02 10:01:23

  江苏濒临大海,盐文化源远流长,盐业考古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课题之一。近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盐业考古课题推进会”在南京举办,来自全省各设区市的考古专家介绍了一批近年来江苏在盐业考古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民以食为天,食盐是当之无愧的“调味之王”。中国古代食盐种类繁多,有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岩盐等,由此开发出煮盐、晒盐两大制盐系统。漫长的岁月里,两淮盐业通过水路运输为江苏乃至全国提供了物资和财政方面的强有力支持,进而对整个江苏地区城镇空间的塑造和精神文化的涵养产生深远影响。

  盐城是江苏唯一一个以“盐”命名的城市。盐城的海盐生产历史悠久,自汉代设县以来,盐城在两淮盐业生产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上形成了以范公堤、串场河为轴心的独具特色的“盐文化区域社会”。2016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盐城丁溪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前期考古发掘证明,丁溪村遗址从宋代延续到清代,发现的遗存有房屋、灶、道路等,另有一处推测为明代的卤水沟。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盐城地区制盐技术、盐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来自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的苏楠介绍,2021年以来,该馆人员对范公堤、串场河一线开展了初步调查,发现了相关遗址50多处,其中大多数为汉代以后的盐业遗址。在盐城地区调查发现的古代制盐作坊,几乎都发现了大量草木灰、红烧土堆积,表明历史上两淮盐场工艺很可能属“淋灰法”范畴。而所谓的“淋灰法”,就是利用各种植物燃料灰烬提高卤水浓度的方法,是古代制盐的一种通行技术,产生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

  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杜平介绍,2021年,考古人员在对云台景区葫芦山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新石器时代器物68件,其中厚壁陶器可能与制盐有关;连云港园博园近年来发现了11处明末清初的盐田遗迹,推测这些盐田制盐采用的是晒盐法;早年间赣榆发现的盐仓城遗址,据推测是春秋时期莒国盐官驻地;东海县发现的尹湾汉简,则反映了汉代东海郡朐县设置盐官的历史信息。此外,猴嘴盐坨遗址经调查确定为近现代盐业工业遗存。

  泰州市博物馆周金波介绍,近年来,泰州文物部门对泰州大林桥西铁盘厂的考古发现表明,该地区在古代是晒盐铁盘重要生产基地。此外,位于泰州市海陵区青年路东侧的铁炮巷则与生产铁盘的作坊有关,而非过去认为属于铸造铁炮的区域。

  南通滨江临海,盐业历史悠久。“南通因盐发端,因盐繁盛,南通历史上大多数河流都是为了运盐而开,南通很多带有场、总、甲、灶等后缀的地名均与古代盐场有关。”南通博物苑文物保护部主任胡小甜介绍,南通文博部门充分利用盐业文物资源,开发了面向青少年的盐业研学游路线,向孩子们普及南通源远流长的盐文化。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褚亚龙介绍,近期在淮安工业园区北片区(一期)的考古发掘可能与盐业有关。根据现有遗迹和遗物现状,初步判断该遗址可能与西汉时期侯国的制盐相关。未来计划以古盐河遗址为线索,开展区域考古调查。

  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刚表示,下一步,专家学者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省多地探寻早期盐业遗址,开展对盐城大丰后北团、连云港葫芦山、东台缪杭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结合多学科研究,探讨江苏盐业的起源和发展,揭示古代盐业生产工艺、运输管理的演化,阐释盐业“产、运、销”框架体系,实证江苏地区古代盐业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新华日报 记者 于锋)

编辑:杨心怡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