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晌午过后,一场局部阵雨飘过,让南京市雨花台区岱山新城的空气变得格外湿润清新。
从杭州乘坐高铁抵宁,参加“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第九回)系列高端文学活动的浙江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匆匆赶往西善桥街道夏家村街6号初见·知旅共同体,与南京读者见面。
“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第九回)现场 摄影 范素丽
活动学术主持照例由评论家、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李徽昭担当。李徽昭从散文在生活与教育中的日常性、重要性角度,首先谈及了本次活动主题:《通和趣:笔记的盛宴——陆春祥笔记新说系列及新作〈云中锦〉分享》,并向读者介绍了陆春祥笔记散文写作的成就与意义。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一级作家,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袖中锦》《夷坚志新说》《天地放翁—陆游传》等30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等奖项。
“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由南京西善桥街道联袂本地企业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活动受到了高度关注及广泛好评,进一步营造和丰富了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浓厚的文学氛围,扩大和沉淀了南京的影响力。
当天参与活动的读者也有些特别,他们是雨花台区政协的有关领导、西善桥街道政协(片组)全体委员及社区居民。街道政协正在开展“书香政协·悦读雨花”读书活动,鼓励广大政协委员把多读书、读好书培养成生活习惯,为更好地履行职责筑牢文化根基。
陆春祥坦诚交流 摄影 范素丽
李徽昭认为,中华文明数千年源远流长,笔记在很长时间里是言传、记载的重要文体之一,笔记承载着故事讲述、琐记历史、细节考据等功能,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细碎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今大家所熟知的关于历朝历代的典故就有不少出自各类笔记当中。
学术主持李徽昭 摄影 范素丽
陆春祥细述创作历程,《云中锦》系《袖中锦》姊妹篇,也是笔记新说系列的第七部,写了段成式、沈括、叶梦得、洪迈、周密、陶宗仪、刘基、李渔、袁枚这9位笔记名家的传奇人生、传世之作。他发了9张“寻人启事”,让1000多岁到几百岁的古人,成为笔下鲜活的人物。《骑士》《坐标》《山中》《寓言》《舞台》《如鹤》等故事中,他用小说的笔法、生动的细节、轻松的叙述,将作家与作品彼此交织。
交流中,陆春祥也谈到了“创作的基础是什么”等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他认为,从许多作家的成长轨迹看,各不相同,如果热爱写作,就要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走,其中沉下心来的阅读、社会大学的历练尤其重要。
陆春祥还指出,当下一些人写散文的时候,都把目光瞄准自己的父母亲人以及自身一些碎片化的经历,结果写完一本书,却产生不了共鸣。更痛苦的是,很多书的书名也十分相似,同质化、格式化严重,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狭窄,与中国散文传统中的体裁与内容的广阔极不相称。“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
部分读者与嘉宾留影 摄影 范素丽
在问答环节,有学校校长问及如何指导孩子们阅读此类笔记散文,陆春祥和李徽昭分别做了回答。李徽昭特别指出了高校中文专业学生文学文本解读的应试性、套路化倾向,认为中小学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要警惕模式化、标准化方式,并以《云中锦》中有关袁枚、李渔的南京随园、芥子园为例,指出可以让学生经验性地感受古今穿越的地理空间,由此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生成实感性的文学个体表达,进而求取文学创造的可能。(文 梁平)